沈凌
2022-02-06T11:25:17.344Z
中美矛盾冲突不断,但两国经济却是密切相关

(德国之声中文网)疫情后的两年,许多国家的经济走势都是先抑后扬,所以单纯地看2021年的表现非常容易误导人们的视线。比如美国的2021年经济增长率非常好看,名义增长率9.8%,实际增长率5.7%。但这绝大部分是因为2020年的基数很低。所以,如果把2019年作为基数,拿出来的数据就比较可靠和客观。美国2021年的GDP总量是23万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1.57万亿,两年的增长率是7.5%。而中国呢?2021年达到17.7万亿美元,比2019年多了3.4万亿美元,增长率23.8%。这其中一方面是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比较高,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汇率大幅度的升值。由此,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达到了77%。所以,想预期未来的中美经济走势,除了关注实际的经济增长率,汇率的变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它就像是全世界资本对两个经济体的估值。

美国的年度经济报告中第二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国债,刚刚突破了30万亿美元大关。两年来增加了差不多7万亿美元。那么美国的联邦政府收入情况如何呢?只有差不多7万亿美元,占了GDP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静态来看,美国可以说是债台高筑了。很多人疑惑:用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讲,美国早就超过了100%,为什么还不像当初的南欧国家一样信用破产?

客座评论:美元、欧元、人民币——争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赛跑

这两年疫情期间,中国的外贸顺差差不多是1.2万亿美元,但是官方外汇储备大约只增加了1500亿美元。那么还有一万亿美元去哪里了呢?即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欧元和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一,那也有5000亿美元的现金被中国私人持有啊!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累计计算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外贸顺差总额,已经差不多达到了6万亿美元,是官方外汇储备的两倍。面对美联储的大放水和美国国债的大幅度上升,那些持有美元的人怎么没有丧失信心呢?或许是因为美国还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持有美元还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所以美联储敢于大放水,压低美元利率,使得美国政府每年的国债利率反而走低。照这样下去,万一实现了负利率,100万亿国债也不怕啊!如果更进一步,美国政府用国债的筹资搞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拉动真实的经济增长,未来税收收入增加更加会减少国债的还本压力。这是一个完美的借鸡生蛋故事。

相关图集:大国较量 中美贸易战大事记(一)

301调查:此轮中美“贸易战”早在2017年就初露端倪: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对中国进行301调查。《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被称为美国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的核武器。
为摩擦降温:2018年两会前夕,习近平智囊刘鹤访美,与美国财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特朗普经济顾问考恩会晤,与美方讨论“中美关系和两国经贸领域合作”。有分析认为,刘鹤此行或是为中美贸易摩擦降温。
钢铝关税: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特朗普签署公告,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税。后来,欧盟获得一个月的豁免期并延长一次,不过,未能再次延长。
500亿清单:3月22日,特朗普宣布,根据301调查,对6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后发布清单为500亿美元)。4月,特朗普再次表示,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额外的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美国大豆: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先是宣布对美国约30亿美元产品中止减税,随后在美国公布清单后,宣布将对美国大豆等加征25%关税,涉及金额约500亿美元。
博鳌论坛:2018年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宣布,将降低汽车关税、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等,被外界视为间接回应了美国的要求。次日,特朗普发推特感谢“习近平主席的友善言辞”。12日,中国商务部否认是“让步”,称相关举措与中美经贸摩擦没有关系。
中兴,中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因中兴违反美国政府制裁禁令向伊朗等国出口,将禁止该公司从美国市场购买元器件,期限7年。5月,中兴发布公告,公司主要经营活动无以为继。5月13日,峰回路转,特朗普发推特表示,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合作让中兴恢复运营。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引起国会两党一些议员的批评。
刘鹤再度赴美:2018年5月17日,任中国副总理的刘鹤再度赴美谈判。5月18日,中国外交部否认向美方“让步2000亿”,即让美国削减贸易赤字2000亿美元的说法。
暂停互相加征关税:谈判结束后的5月20日,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双方已同意暂停加征关税。姆努钦称,美中谈判持续期间,美国已暂停向15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计划。
500亿+投资限制:5月29日,白宫宣布,将在6月15日前公布对约50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25%关税的清单。此外,在6月底以前,还将公布投资限制规定,加强对与“工业重要技术收购”相关的中国个人及实体的出口管控。中国外交部斥之为“变脸”,并重申“中方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贸易战”。
特朗普再度加码至两千亿:2018年9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经过7周的公告、听证会及反馈,他已决定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额外关税。关税暂定为10%,并于2019年起提升至25%。特朗普还称,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我们将对约267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这一金额将囊括全部中国输美产品。
中国立即回击:中国对美国再度增税立即做出回应。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北京时间9月24日12时01分起,对来自美国的大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或5%的关税。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之后发表谈话,对美方的行为表示遗憾,并指,“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全球自由贸易秩序,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
习近平呼吁“自力更生”:2018年9月26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考察东北农业大省黑龙江时表示:“行百里路半九十,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没任何时期比现在更接近,也没有任何时期遇到现在这么多的挑战和困难。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中美关系全面降温:贸易战阴影笼罩下,中美双边在政治军事层面的交往也在不断降温。2018年10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美双方此前原则商定于10月中旬举行第二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美方近日提出希望推迟举行对话。“此前,《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取消了计划10月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的访华行程,称中国高级军官没空与他会面。图为马蒂斯今年六月访问北京。
美国商界质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对特朗普强硬的关税政策提出批评。通用电气、高盛以及一些农业公司对白宫提出反对意见,称相关政策”导致美国无缘于世界上最赚钱、增长最快的市场“。美国零售业领导协会称,“受到惩罚的是美国家庭。消费者、企业和依赖贸易的美国就业岗位,则被丢在了不断升级的全球贸易战前线。”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2018年12月1日,作为G20峰会的一大亮点,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达成“休战”90天的共识:特朗普同意不在2019年元旦起将关税提升至25%,中国则同意大量购买美国农业、能源以及工业产品等。中美官方都对本次会晤予以积极评价。但三个月内,谈判能否成功,贸易战是否会死灰复燃?
华为事件 全球震荡:但是,就在同一天,华为财务长孟晚舟在过境加拿大转机时被捕,几天后该消息披露,逆转了市场对中美贸易冲突缓和的乐观情绪。12月7日在温哥华的首场法庭听证显示,此案与美方指控华为在2014年前违反制裁伊朗禁令有关。美中两国官方都宣称,此案不会影响贸易问题谈判,对“90天内达成协议充满信心”。

但是故事总不会任人一厢情愿地演绎。货币发行量的持续增长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会减弱大家持有美元的动力。尤其是相较于人民币,有完整稳定的产业链做后盾,其购买力更加稳定,那么美元的汇率就会下降,世界货币的地位岌岌可危。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就是一种警告。当然,现在就说人民币会和欧元一样,和美元分庭抗礼,还有点儿危言耸听。因为人民币本身的货币管制和美国的技术打压,还暂时不能作为世界货币广泛使用。

美国噩梦:财政货币双收缩

在美国国内,如果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利率也会走高,将会导致资本市场大幅受挫。宏观经济不稳定会导致资本外流或者下降,不利于真实经济的增长,那么对未来的政府税收收入也很难有增加的预期。而且高息新债代替低息旧债,政府的国债利息开支也会急剧增长。举例来讲,现在美国的国债整体利息支付率是大约1.2%,甚至低于疫情前的2%的水平,总量大约3600亿美元。如果未来国债存量规模保持不变(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联邦开支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三万亿),利率增加到通胀水平,比如5%左右的话,那就是1.5万亿左右。这又要求联邦政府节约其它方面的开支1.14万亿美元,合计缩减支出四万多亿美元。这样一来,美国经济就会面对财政和货币的双重收缩,经济前景更加黯淡。

本文作者、中国经济学者沈凌

如果联邦政府继续每年3万亿美元的赤字水平,那么十年后,仅仅国债的利息支出就会在大约3万亿美元。当然这是更加不可能的情况,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原来联邦政府需要用赤字来维持的开支项目就没有资金来源了。所以,在整个升息过程中,无论是财政赤字还是利息率,都是一个互为因果螺旋上升的过程。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美国想例外,除非在这其中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税收的大量增加的情况。这就是美国政府希望迅速结束疫情措施,并用扩张性财政去支撑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打算。但这是不是需要具备完整产业链和巨大生产力的中国的配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能问经济学者了。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