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e  Lehnen
2022-02-13T08:00:06.991Z

(德国之声中文网)卡尔·马克思的学说和著作直到今天都不过时。他生活在19世纪,但思想远远超越他的时代。以下是马克思“超前”的五个地方:

一,平等的伴侣

没有她,他的工作便不可能完成--燕妮·马克思(Jenny Marx,1814 - 1881 )。原名约翰娜·贝尔塔·尤丽叶·燕妮·冯·威斯特法伦( Johanna Bertha Julie Jenny von Westphalen)的她,不仅是记者,也是卡尔·马克思的首位批判性读者。她同马克思和政论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起讨论,并参与《共产党宣言》的撰写工作。在唯一保留下来的《宣言》手稿中,开首数行文字出自她之手。

卡尔"心爱的燕妮":燕妮·马克思并不是丈夫的“后缀”。

作为记者,燕妮曾为著名的《法兰克福汇报》撰写有关德国三月革命的文章和对威廉·莎士比亚的评论。她和出版商谈判并会说多种外语,其精熟程度超过丈夫。这帮了大忙,因为,马克思夫妇不得不在流亡中度过其大半生。恩格斯称这对夫妻双双"天赋异禀"。随着燕妮辞世,恩格斯说,自己从此痛失燕妮"独特和明智的建议"。

二,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做出贡献

1866 年,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将"八小时工作制"作为正式诉求。早在 1810 年代,威尔士人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就在英国提出了这一口号:"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休闲"。本展上这只怀表刻有该口号。

该怀表是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藏品,现在德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展上展出。

然而,在英国,法律中从未写入固定员工享有 8 小时工作制。而在加拿大,它从 1899起便已成法。法国是 1919 年,美国是 1938 年,德国是 1918 年。从那以来,相关法律又有所放宽。现在,若干欧洲国家在试验六小时工作制。

三,现代"占领"运动偶像

2011年9月17日,以"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为口号的抗议者占领了纽约金融区的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抗议少数人变得更富有而绝大多数人变得更穷的经济体系,并呼吁政府更严格监管银行和金融业。 "占领"运动很快传遍全球。该运动借用马克思肖像,配以形象的口号"我可告诉过你们我是对的",使他成为现代偶像。

这张海报由 阿兹兰·麦克伦南(Azlan McLennan )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占领"运动设计。

尤其自21世纪银行业危机以来,马克思的著作重又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他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批判家之一。不过,他的遗产充满矛盾:作为经济学家,他一再被苏联或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独裁政权所滥用,以为其政治制度作辩护。他对犹太同胞的态度也具争议性。例如, 1920 年代,德国共产党就曾将他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 1844 年)用作反犹宣传。

四,高水平研究对今天仍有启发

当代世界,仍有众多经济学家参考前辈马克思的著作。例如,2013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出版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便直接借鉴了马克思开拓性的研究成果《资本论》(1867年)。

马克思笔迹潦草、难以辨认。燕妮常不得不在交付出版商之前誊清文本

基于马克思的分析,皮凯蒂得出结论: 20 世纪中叶以来,工业化国家中少数人拥有越来越多财富,不平等加剧乃资本主义之属性,对民主制构成威胁。他的书在国际范围引发一场有关资本主义何去何从的辩论。

2013 年,根据荷兰和德国政府的一项联合提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有马克思本人手写批注的一册首版《资本论》收入"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五,世界公民

马克思对许多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的政治辩论影响深广,并还在其中一些国家生活过。他曾多次因所谓煽动骚乱行为被寄居国驱逐出境。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几乎一生都以无国籍身份在流亡中度过。婚后,他和燕妮一起去了巴黎。在那里,他开始与出身富有工业家族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

在伦敦的一张照片——在被迫逃离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6年后,马克思夫妇在那里定居。

在普鲁士政府要求驱逐他后,马克思夫妇迁至布鲁塞尔,恩格斯也随后搬来。在那里,他们开始着手撰写一份纲领性文件,就是后来的《共产党宣言》。它以如今举世闻名的呼吁作为结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后来,马克思一家又被驱逐出比利时,最终于 1849 年在伦敦避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燕妮于 1881 年 12 月 2 日去世;卡尔是 1883 年 3 月 14 日。去世近 200 年后的今天,马克思著作的销量达到长久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关图集:马克思在哪些国家是大明星?

捡瓶换钱:如今,马克思也成为警告贫富差距的标志。图中是柏林的街头涂鸦,马克思在街边垃圾桶寻找旧瓶子换钱,他的T恤上写着:“我告诉过你要如何改变世界。”当然,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伟大导师:一些政治家在行动时也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尽管很多时候人民并没有从中受益。这里是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其中不乏“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的身影,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肖像并排在一起。
统治工具:马克思理论也被人出于私利而解读、滥用。如果马克思知道,毛泽东这样造成无数生灵涂炭的独裁者将其理论作为统治工具的话,应该不会很高兴。马克思理论可能确实带有革命性,然而在实践时,他是主张温和手段的。
与谁为伍:如果说向马克思致敬还是可以理解的,这个问题就更值得质疑:都有谁和他一起受到人们的追捧。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为庆祝独立日,街头摆上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雕像。
写入党名:在印度喀拉拉邦的马拉巴尔海岸也是类似的情况:马克思又和列宁以及“暴君”斯大林并列在一起。1964年印度共产党人内部闹分裂,从印共(CPI)中分裂出“印共(马)”,其中的“马”就代表马克思主义。
精神领袖:尽管共产主义发展历史与压迫紧密相连,然而马克思对无阶级社会的构想至今仍是世界上左派的政治理想。在2012年斯里兰卡的五一示威中,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头像也出现在宣传牌上。
哈瓦那的卡尔·马克思剧院:在古巴革命后,该国最大的、有八千座位的剧院在1959年改名为卡尔·马克思剧院。图上是2017年庆祝十月革命百年演出时的场景,古巴领袖也前来观看了演出。
反资本主义的圣诞“马克思”:圣诞老人被看作是圣诞节商业化的象征。有传言称是某饮料公司发明了圣诞老人。来自19世纪的图画证明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然而马克思是否会像图中在巴西圣保罗一样,将自己看作是圣诞老人,是非常值得质疑的。
庄严蜡像: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北京分馆,显然更严肃地呈现了这位德国哲学家:两眼炯炯有神的思想家,随时准备为其观点而争论。不过,如果戴上眼镜、伸出舌头,你也可以说这是爱因斯坦。
故乡地标前:世界还有一个地方满是对马克思的疯狂展示:其家乡特里尔。5年前,一名概念艺术家在特里尔的标志性建筑尼格拉城门前摆出了多达500个马克思人物雕像,以便向今年将迎来诞辰200周年的马克思致敬。
故乡交通灯上:家乡特里尔也让这位无产阶级精神领袖上了交通灯。除了图上的(革命)红灯时能看到马克思,绿灯时也是行走的“马克思”。光这样还不够,特里尔也用马克思赚钱,请看下图……
马克思小黄鸭:这些浴缸小黄鸭手中拿的正是《资本论》。此外,也能买到写有“卡尔刚刚向你发出了好友请求”的鼠标垫。不知特里尔人当年是不是也对这位哲学家如此狂热,以至于年轻的马克思中学一毕业就立刻离开了这里呢?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