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給誰看的北京冬奧?
2022-02-21T05:13:41.411Z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過去的兩周裡,當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爭奪獎牌之際,許多人也將這一事件視為中國重塑其國際形象的機會。
纽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中國政治問題專家布雷迪(Anne-Marie Brady)上週五 (2月18日)告訴德國之聲:「中國官媒只能採取一個方式報導北京冬奧,那就是正面的敘述。他們必須忽略任何負面的內容。」
《紐約時報》上周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外國媒體和中國媒體在冬奧記者會中提出的問題如何反映了他們在報導冬奧會時所採用的不同觀點。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元培中國中心的研究員Yangyang Cheng則認為,中媒與外媒報導中的鮮明對比,有助於中國政府向國內觀眾說明西方媒體和西方對中國有偏見。她說:「我不認為中國官媒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在乎西方國家對其的看法。」
國際奧委會2月16聲稱有近6億的中國人觀看了冬奧會。香港中文大學的講師杜文哲指出,這可能證明北京冬奧在中國國內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他告訴德國之聲:「我也認為這顯示了2022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要觀眾群仍是中國民眾,而相對的,北京冬奧在全球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
冬奧中的人權議題
專門研究體育與政治關係的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杜文哲 (Tobias Zuser)說,中國並沒有想透過冬奧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而是試圖通過冬奧會向國際社會展示其自信。他告訴德國之聲:「他們正在加倍強調他們對有爭議問題的看法,而不是完全迴避批評。」
冬奧前,美國與多個民主國家宣佈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人權組織也批評中國政府意圖透過北京冬奧來洗白其有爭議的人權紀錄。
在冬奧開始後,中國政府也采取了一連串的反制措施。在冬奧開幕式上,中國指定北歐混合式滑雪漢族選手趙嘉文和維吾爾族越野滑雪選手迪妮格爾‧依拉木江點燃奧運聖火。這個做法受到了人權活動家和外國政府的廣泛譴責。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格林菲爾德 (Linda Thomas-Greenfield) 將中國政府的選擇描述為試圖轉移國際社會對中國侵犯人權的注意力。然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卻稱,他們將中國的舉動視為「一個可愛的概念」,並否認在批准該提案時,考慮了依拉木江的少數民族背景。
除了任命一名維吾爾族運動員為火炬手外,另一名在冬奧期間引起世界關注的運動員是中國網球明星彭帥。自去年11月以來,她的安危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她去年11月在微博上發文指控中國前副總理張高麗對她性侵並刪帖後,突然從公眾視野中消失,這也導致幾個民主國家對北京冬奧發起外交抵制。
然而,在冬奧會期間,彭帥不僅與國際奧委會主席托巴赫 (Thomas Bach) 舉行了私人會晤,並首次接受西方媒體的采訪。但在採訪中,彭帥否認了對張高麗的性侵犯指控,並表示她從未失蹤。
在她公開出現在一些奧運比賽中之後,外界仍然對她的安危充滿疑慮。部分活動人士將這次採訪描述為另一次強迫認罪,而採訪彭帥的法國記者也說,他仍無法透過該次摋訪確定彭帥是否安全。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元培中國中心的研究員Yangyang Cheng表示,中國政府對外展示維吾爾族運動員或彭帥就像是在完成例行公事,而此舉似乎反映他們並未真正努力想解決嚴重的人權問題。
北京的冬奧外交
專家也表示,中國政府把奧運作為一個經營外交關係的場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奧運會開幕式前會見了俄羅斯總統普京,普京在會面後贊揚了兩國之間「前所未有的關系」。
纽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中國政治問題專家布雷迪說:「由於過去兩年新冠疫情導致很少有國家元首能出訪,能到中國出訪的國家元首便更少了,所以中國政府利用少數外國貴賓出席北京冬奧的機會來進行雙邊會議並不奇怪。」
根據央視報道,習近平還利用與阿根廷總統阿爾貝托·費爾南德斯的會晤,確認這個南美國家將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畫。一些專家說,習近平把奧運會變成中國取得一些外交勝利的場合,並不罕見。
中國歷史學家章立凡說,中國在這次的外交會見中,承諾給阿根廷230億貸款讓其參與一帶一路,這也讓外界難以衡量中國這次冬奧外交的成效。他說:「總而言之,撒幣不少,成效難說,花的都是中國納稅人的錢。俄烏衝突若達成最終妥協,主要還是法、德外交的努力,很難解釋成是中國撒幣買單的結果,美國絲毫沒有放松對中國的圍堵。」
在冬奧開始之前,中國政府一再批評外交抵制是將冬奧會「政治化」的舉動,並警告外國運動員不要在冬奧期間發表違背奧林匹克精神的言論。國際奧委會也警告說,將冬奧政治化可能會成為一個「危險的先例」,威脅到奧運會的未來。
2月17日,北京冬奧組委會(BOCOG)的女發言人嚴家蓉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發表了評論,同時也將外媒對中國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的指控描述為「謊言」。之後,國際奧委會立即與北京冬奧組委會召開會議,國際奧委會主席托巴赫也向媒體重申,北京冬奧組委會和國際奧委會都致力於保持政治中立。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在任何奧林匹克場地、場館或其他區域,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或種族宣傳。然而,一些專家認為,試圖將政治與奧運會真正分開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香港中文大學的講師杜文哲告訴德國之聲:「基本上不可能把這兩者分開。不同的主辦國可能會有不同的議程,而當主辦國更強調國家身份時,我們通常也會看到更多的民族主義元素被納入奧運當中。」
谷愛凌代表中國?
另一位在冬奧會期間成為關注焦點的運動員是中國自由式滑雪明星谷愛凌。她在冬奧會成功為中國贏得三枚獎牌,這些成就也被中國和外國媒體廣泛報道。當她在2月8日贏得她的第一枚金牌時,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將該勝利稱為「歷史性的成就」。而當關於谷愛玲的國籍問題成為外國媒體報道和網上討論的焦點時,《環球時報》也為谷愛凌辯護,稱美國媒體對她的報道都是「負面的」。
不過,中國官媒對谷愛凌的支持也使一些中國評論員提醒媒體應該要謹慎報導與谷愛凌相關的議題。《環球時報》的前總編輯胡錫進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提醒中國媒體不要過分誇大對谷愛凌的贊美,因為現在還不清楚她之後會更願意與哪個國家有連結。
雖然民族主義者繼續在社交媒體上對谷愛凌和她在冬奧會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但其他中國網民也表示,他們很難對谷愛凌相當優渥的成長經歷產生共鳴。盡管人們對她的看法不一,但谷愛凌在中國互聯網上仍然有壓倒性的人氣。
耶魯大學的研究員Yangyang Cheng說,在中國,很少有人能夠對谷愛凌的成長經歷產生共鳴,所以中國人對她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憧憬。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