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资银行不良反弹压力大转让市场却“凉凉”? 银行更想自己搞
路透北京2月10日 - 虽然去年中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规模再创新高,但不良转让市场却显“凉凉”。除了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低迷以及房企频爆雷令不良行业活跃度趋降外,银行转让资产包的积极性下降亦是重要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去年因受新冠疫情反复和房地产风险事件影响,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但鉴于疫后经济企稳复苏,其盈利能力逐步修复,内部消化不良的能力和意愿明显提升,使得不良一级市场资产包供给受限。
另外,也有部分银行因不良反弹较大,短期无法靠低价转让资产包完成考核指标而选择观望等待或自行清收。
“商业银行整体财务压力不大,...比如资产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还是倾向于在能扛住的前提下内部消化(不良),”一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人士称。
作为“疫后”复苏的起始之年加上低基数效应,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净利润增速明显回暖,这也给了银行在面对疫情不确定性及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压力下自我消化不良的底气。
上述AMC人士就谈到,从其接触银行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压力不大,相当比例的不良已经提足拨备。”
另一位接触多家银行的不良行业资深人士则指出,也有部分银行因不良反弹严重,且无法通过简单的低价转让达到考核指标而选择“躺平”。
“反正考核指标无法达到,那就不做努力了,”他称,以前银行普遍倾向于在年中、年底时点集中转让,但对部分银行而言,这样完成任务的难度已越来越大。
银保监会近日披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1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17-2021年,中国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张忠宁1月初称,去年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
**转让价格难谈拢**
除了转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降外,买卖双方对不良资产包的价格也越来越难谈拢。
“(不良资产包)转让就一定要打折、让利,在放弃达到考核目标后,乾脆就自己清收,这就不需要让利了,”上述行业资深人士称。
深耕不良资产市场的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文良对路透表示,从不良资产的买方角度看,绝大多数都要看到百分之十几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才会出手,而这部分收益其实是卖方基于种种因素考量让渡出来的,因此,银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自行清收。
“现在经济形势下银行按传统思路展业获利有一定困难,在不良资产上多回收哪怕10%也要比一般的业务回报率高很多,”他说。
前述四大AMC人士亦表示,在财务整体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对外转让不良资产包主要看价格是否合适,转让价格太低会影响当期利润指标;另外,银行自行清收的一个潜在好处是,必要情况下可以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从机构分布上看,全国性的银行与地方性银行资产包价格存在结构性失衡。
一位四大AMC管理层人士对路透称,总体看银行转让资产包的价格与AMC存在较大分歧,“大行因为实力较强的原因不着急出,小的地方性银行因为实力不行(不良资产)包出不来。”
业内人士指出,规模较小的银行资产包本身质量较差,但因财务实力偏弱无法接受过低价格,被迫内部消化不良。
**今年资产质量压力仍存**
业内人士并表示,去年银行资产质量承压明显,除了房地产行业外,消费类贷款亦存在不良上升压力。今年,预计弱资质地方融资平台、小微企业等资产质量潜在压力较大。
“去年整体不良反弹情况比较严重,房地产领域是比较明显的,其他的如个人消费贷款、房抵贷等消费类贷款,也有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张文良称。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在报告中指出,综合其对上市银行调研的情况来看,今年资产质量潜在压力较大的领域主要在房地产行业、弱资质地方融资平台、个别风险大户、小微企业等,但整体风险可控。
该报告进一步分析称,房地产行业方面,虽然风险仍未完全出清,弱资质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释放仍将是重要变量,但在一揽子政策安排下,预计风险程度相较2021年会有所改善。
同时,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部分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较大,也可能间接引致银行长尾客群金融风险随之抬升;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部分前期投资较激进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营可持续性下降,或面临阶段性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另外,部分弱资质融资平台风险仍需警惕。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土地受让金收入走弱、债务集中到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欠发达省份融资平台,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地方财政较为薄弱,或将面临一定现金流压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