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Hutt
2022-03-05T09:20:35.994Z
专家指出,欧洲可能在中美之间"日益受到挤压"

(德国之声中文网)5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北京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改变了美国几十年来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反对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分裂,这是华盛顿为削弱其主要对手莫斯科而实施的狡猾计划。

促成尼克松此次访问的是之前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秘密访华。但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其关于基辛格的传记中推测,这可能并不是美国人自己的主意。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基辛格会定期与欧洲人会面,铁幕两侧的科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齐聚一堂。

其中一个东欧人是什奈达雷克(Antonín Šnejdárek),他曾是捷克驻德国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在一次讨论中,他提出了一个基辛格后来称为"从未想过"的主意--美国和中国是否会达成协议。

"不是美国人最先想到",弗格森写道:"而是苏联的战略思想家们预见到了中苏分裂所带来的新世界。"

相关图集:中美关系中的摩擦点

香港民主自由进一步遭挤压:中国人大3月11日通过改革香港选举制度的决议后,美国发出尖锐批评。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 (Ned Price) 称这些改变是「对香港的自治丶自由和民主进程的直接攻击」。2020年6月香港国安法生效后,美国已采取取消香港特殊贸易待遇等措施。
制裁中港高官:2021年3月美中阿拉斯加会晤前夕,华盛顿宣布对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内的24名中国内地及香港高官进行制裁,禁止金融机构与其发生业务往来。2020年8月,特朗普政府就已宣布制裁包括林郑月娥在内的10余名中港官员。12月,美政府再宣布制裁14名中国高官。
指控中国对新疆维吾尔人“种族灭绝”: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特朗普卸任前一天,公开称中国迫害维吾尔人的作法已犯下「种族灭绝与反人类罪」。拜登的国务卿人选布林肯同意蓬佩奥的说法,强调上任後会延续相关政策。中国则否认指控,称之为“极端反华势力”的“世纪谎言”。
美国制裁涉疆中国高官:2020年7月,美国政府以涉及「重大人权侵犯」为由,制裁政治局委员、新疆党委书记陈全国等4名涉疆中国政府官员,是美国有史以来制裁过最高阶的中国官员。他们被冻结资产及禁止入境美国。中方随即「对等」制裁包括联邦参议员克鲁兹、卢比奥在内的4名美国政治人物,以及美国“国会-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
涉疆企业被制裁:2020年7月,美国将涉嫌侵犯新疆人权的11家中国公司列入黑名单。这些公司未经美国政府批准,不能从美国公司购买零部件。名单包括纺织业、发饰业、信息科技与基因分析公司。
南海、东海:3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日本欲日方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中国在南中国海水域的非法诉求和非法行动”,还对北京修法允许海监船在东中国海争议岛礁周边开火表示担忧。2021年2月初,美军两艘航空母舰在南中国海进行了演习。此前一艘美国军舰穿越了台湾海峡,引起中国方面抗议。
台海安全:2021年1月下旬,中国连续两天派遣十余架军机进入台湾空域。美国新任国务卿布林肯要求中国停止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手段向台湾施压,并呼吁中方与台湾民选代表开展"有意义的"对话。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强调,美方将继续帮助台湾获取足够的自卫能力。
华为与科技战:2021年3月12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认定华为、中兴等五家中企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有报道称拜登政府将强化对华为的出口管制。此前特朗普政府曾积极游说各国封杀华为参与5G建设。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都已决定直接禁止或间接排斥使用华为的5G设备。
贸易、人员交流:中美阿拉斯加高层会晤前,《华尔街日报》报道,中方希望拜登政府扭转特朗普任内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政策,包括限制美国对华为、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的出口;对共产党员丶中国学生和国家媒体记者的签证限制;以及关闭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的决定。如果这些限制被取消或放松,中国将考虑取消自己的反制措施。

缺少政治和安全影响

尽管影响有限,为确保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对话,欧洲人在冷战期间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关系有所"缓和",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会议的第三阶段于1975年在芬兰举行,《赫尔辛基协议》诞生,东西方由此承诺进行对话并部分接受对方的战略利益。

如今,随着美国和中国之间出现"新冷战"迹象,对于欧洲人是否能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挥类似的调解作用,专家们意见不一。

"认为欧洲可以在美中冲突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是错误的",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客座高级研究员巴尔金(Noah Barkin)如是指出:"美国和中国对这方面都不感兴趣。而欧洲成员国在这场超级大国对峙中的立场分歧又太大。"

不认为欧洲可以进行调解的理由很充分:欧盟及其成员国在亚洲缺乏阻止中国的安全或政治影响力。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欧洲对北京过于软弱,而中国官员则认为欧洲人是孤立主义者,只关心经济利益。

更糟糕的是,巴尔金接着指出,欧洲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激烈的分歧,该地区有匈牙利和希腊等似乎亲北京的国家,也有瑞典、捷克和立陶宛等日益反对中国的国家。

他补充说,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随着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欧洲"日益被挤压在两者之间,并面临选边站的压力"。

而欧洲大陆似乎正在向华盛顿靠拢。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约71%的德国人和66%的法国人现在对中国抱有负面看法。

扮演中间人角色?

上个月,欧盟将中国告上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回应北京针对立陶宛的贸易战,此事关系这个波罗的海小国与台湾关系的争端。欧盟和中国在2020年底达成的《全面投资协定》(CAI),在去年5月双方对对方官员进行制裁后,该协定已被搁置。

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欧洲的公众舆论对美国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情绪。但在拜登的领导下,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美国和欧洲在中国问题上的政治合作也是如此。去年,美欧展开了中国问题高层对话,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也召开了首次会议。

尽管欧盟在亚洲的势力有限,但一些人认为该集团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冲"地位可为其提供一些影响力。欧洲智库卡内基欧洲部副主任博马西(Lizza Bomassi)认为,"欧洲可以而且必须发挥"中间人的作用。

她说:"因为欧洲尚未像美国那样一直处于指责中国公司的角色,所以理论上它有更多的合法性来促成一种紧张--但稳定--的妥协,这将使我们相互关联的全球系统继续保持运作。

自2018年以来,布鲁塞尔一直处在一个舒服的位置,它将中国称为"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博马西分析,一方面,这意味着欧盟可以采取"全面正面"行动,例如最近将中国告上世贸组织。另一方面,这也给了欧盟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2020年同意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时所需的政治姿态。

博马西补充道:"我们将继续看到这种钟摆式的浮动,因为鉴于(成员国)对中国不同的经济依赖程度,(欧中)双方关系并无法被清楚地分离。"

推动危机管理和冲突预防

去年12月,耶鲁大学法学院蔡元培中国中心的分析人士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 )和鲁道夫(Moritz Rudolf)在发表一篇题为"欧洲能否避免美中战争 "的文章时提出了这个问题,该文一度受到广泛关注。

"欧盟应该考虑发起一项类似赫尔辛基进程的外交倡议",他们写道,指的就是1975年的《赫尔辛基协议》:"通过这样一个进程,欧洲可以促成协议、促进缓和紧张局势、减少风险和推动危机管理,从而减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作为文章作者之一的威廉姆斯向德国之声表示,他认为,"欧洲行为体可以通过推动危机管理和预防冲突外交政策,在印度-太平洋安全事务中发挥有限但重要的作用"。

在威廉姆斯看来,布鲁塞尔可以先召开一系列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平静讨论,例如海洋、网络和太空空间--也就是"目前缺乏危机沟通和减少风险协议的领域"。

威廉姆斯解释道:"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人可以或应该寻求调解有关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实质性争端,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真正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分歧。"

相反,威廉姆斯指出,欧洲人应该专注于改善"沟通渠道和安全协议等机制-这些程序可以减少意外战争的风险"。

© 2022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