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坚决、语出强硬:1937年5月15日,马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二战爆发后,她跟随家人为了躲避战火四处逃亡。1948年捷克共产党上台时,她的父亲由于反对共产主义,被迫辞职并携带家人流亡至美国。1967年,奥尔布赖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7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政界。她以坦率坚决、语出强硬的个人形象和性格特点著称。

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1996年12月5日,克林顿提名奥尔布赖特为国务卿候选人。在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后,奥尔布赖特于1997年1月23日宣誓就职,接替离任的沃伦·克里斯托弗,同时成为美国首位女性国务卿。

与鲍威尔争论美军是否出兵波黑:1993年,南斯拉夫战火爆发,美国最高层为是否出兵干预争论不休。当时担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柯林·鲍威尔反对将美军派往波黑地区。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奥尔布赖特强硬反击称:“你们总是要保持美国的超级军事能力,但如果不去运用这种能力,又有什么意义?”

“马德琳战争”?:有媒体评论认为,奥尔布赖特在说服克林顿发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索沃危机浮出水面后,奥尔布赖特便下定决心,绝不能让西方再像几年前处理波黑问题时那样陷于一种优柔寡断的“慌乱状态”。在伦敦召开的一次西方外长会议上,她提出“要用战斧惩罚贝尔格莱德的独裁者(米洛舍维奇)”。这场持续78天的现代战争后来也被一些人称作“马德琳战争”。

“胸针外交”: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奥尔布赖特以佩戴胸针或装饰别针来传达她的外交政策信息而闻名。她用星条旗或老鹰胸针表达美国的坚强,有时用鸽子胸针表达对和平的期盼。奥尔布赖特生前收集了超过200个胸针,它们曾在22座博物馆和总统图书馆展出,如今成为美国国家外交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Diplomacy)的一个展项“解读我的胸针”。

担任国务卿期间5次访华: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5次访华。新华网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描述1997年奥尔布赖特访华时的一些细节称:“为准备1998年的第二次美中高峰会,奥尔布赖特飞往北京安排,江泽民带她参观中南海。江泽民说他准备和克林顿坐在湖边长廊上,开会之余,还可欣赏音乐。江泽民招待她时,表现很是见多识广,有时说俄语,有时用英语引述格言,有时朗诵诗词。”

到访朝鲜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2000年,奥尔布赖特曾访问朝鲜,当时创下到访北朝鲜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纪录。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称,奥尔布赖特在2000年10月和作为朝鲜国防委员长金正日的特使访问美国的赵明录进行磋商后,主导了朝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之后,她在平壤亲自会见了金正日。当时,她还参拜了位于锦绣山纪念宫的金日成墓地。

奥尔布赖特是一股“力量”:美国总统拜登在一份声明中表达了对奥尔布赖特的敬意。他将奥尔布赖特称作是一股“力量”。拜登还在声明中称,90年代他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任职期间与奥尔布赖特共事是他参议院职业生涯的亮点之一。拜登说:“当我想到马德琳时,我会永远记住她对‘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国家’的热情信念。”拜登下令,白宫和其他联邦政府大楼等场地降半旗,直至3月27日。

联合国秘书长对奥尔布赖特逝世表示哀悼: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3日发表声明,向奥尔布赖特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每一个被她非凡的一生感动的人致以衷心的慰问。 古特雷斯说:“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也是一位亲密的朋友。多年来,我有幸与她共事——无论朝野内外——包括一项致力于建立21世纪全球联盟的计划。我总是被她明智的建议、深厚的经验、独特的见解、持久的人性、热情和智慧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