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2022-03-30T08:43:34.026Z
2019年11月,普京与习近平在巴西出席金砖国家峰会

(德国之声中文网)俄乌战争发展至今,中国的影响及中国扮演的角色倍受瞩目。有人说中国是俄乌战争的赢家,亦有人说中国是输家。说中国是赢家的理据是,俄乌战争吸引了西方的注意力,莫斯科承受了本应北京承受的战略压力,至少在未来几年为中国赢得了战略空间;说中国是输家的理据是,俄乌战争并不改变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对手的战略定位,反凸显了西方的团结,战后全球去中化会进一步加速,并加大西方对台湾的保护和支援。

两种看法目前来看和实际情形都相距甚远。中国当然不是赢家,因为未来即使能赢得一定的战略空间,也是一个远期产品,并不会改变当下状况。眼下中国得到的一点好处,是拉近了和印度的一点距离,中国外长近日访印,两国因对俄的立场相近而有改善近年剑拔弩张关系的愿望,此外和沙特敲定了用人民币结算石油的动议,让中东产油国更靠近中国一点。中国也谈不上是输家,目前并没有损失什么,美国的威胁还只是在口头上,未来可能的去中化加速也是一个远期产品,如果它成真的话。

用“尴尬”一词来描述中国当下的角色可能更恰当。“尴尬”在于,它想帮俄罗斯却因顾忌美国的警告而不能,它想做调停人却因得不到俄的响应和美国欧盟支持而不可,它想努力保持中立却因和俄的特殊关系而得不到西方的理解与支持。中国的角色之所以在外界看来显得尴尬,本质上是俄乌战争不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之间的侵略和反侵略之战,而是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战争,乌克兰背后是西方,中国想在俄乌之间不偏不倚,两边都不得罪,却因和美国的竞争关系而不能,华盛顿现在逼中国要么站在西方一边谴责和制裁俄罗斯,要么站在俄罗斯一边成为这场侵略战争的“帮凶”,不给中国回旋的余地和空间。

相关图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個月

普京揮軍入侵:2022年2月24日,莫斯科時間清晨5點50分,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宣告以「去軍事化」及「去納粹化」為名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不久後,烏克蘭首都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和頓巴斯相繼傳出炮火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隨即在國内宣佈戒嚴,同日與俄羅斯斷交。這是二戰後歐洲最大軍事衝突。
難民逃亡潮:2022年2月25日基輔時間凌晨12點,烏克蘭內政部宣布將禁止所有18至60歲男性公民離開國境,很多家庭被迫分離,大批女性帶著小孩撤離到鄰國。據聯合國統計,截至3月24日已有超過360萬名難民逃離烏克蘭,當中每10人就有6人前往波蘭,至於留在國內流離失所的人估計有648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一份声明中说,乌克兰约750万未成年人中,有430万被迫逃离家园,其中180多万逃到国外。
平民死傷慘重:普京聲言只針對烏克蘭軍事設施,但烏國多個城市都有平民或民用設施遭空襲或重型大砲襲擊。在南部港口城市馬立波,九成基礎建設被破壞,醫院、學校、教堂成為目標,一家收容上千平民的劇院在地面寫上「兒童」字樣也照樣受襲。联合国人权办公室3月24日发表声明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个月来,至少有1035名平民丧生,1650人受伤。死者中包括有90名儿童。真实的数字据信要高得多。
拿起武器的女性:烏克蘭國防部呼籲國民自製汽油彈,街頭出現婦女就地製作武器的畫面,軍方又發放數以萬計突擊步槍及大量彈藥,全民皆兵迎戰。一些選擇留下來的女性拿起槍,學習扣扳機,包括烏克蘭國會議員盧狄克(Kira Rudik),她說:「這聽起來很不現實,幾天前我從沒想過會這麼做。我們女人也會和男人一樣保護自己的土地。」
澤連斯基聲望高漲:2022年2月25日晚,俄軍入侵烏克蘭的第二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佈自拍影片,他與其內閣成員站在中央政府大樓區域前表示會堅定保衛國家。此後,他經常穿著軍裝運動衫上鏡,對國民及國際社會發聲。這位44歲的領袖是喜劇演員出身,本身是猶太人,帶領著烏克蘭抵抗俄羅斯聲稱的「去納粹化」侵略,一舉躍身歐陸新英雄。
盧布狂貶: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盧布兌美元匯率曾暴跌近三成,俄羅斯民眾紛紛前往櫃員機提款。2022年3月9日,俄羅斯銀行對外幣現金交易實施管制,在俄羅斯購買任何外幣都將是非法的。普京也揚言將要求「不友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及歐盟,需以盧布支付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核威脅:2022年2月24日俄軍入侵烏克蘭當天,就佔領了曾於1986年發生核災的切爾諾貝爾核電站,3月4日又向烏克蘭東南部的歐洲最大核電站札波羅熱(Zaporizhzhia NPP)施襲,引起外界憂慮核洩漏危機。3月22日,克里姆林宮表示俄羅斯尚未實現任何軍事目標,不排除動用核武。
國際金融制裁:2022年2月26日,歐盟、美國與其盟友祭出「核彈級」金融制裁,把俄羅斯7家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隨後Visa、萬事達卡和美國運通宣佈暫停在俄服務。另據統計,俄羅斯目前約有63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估計約一半將被西方凍結。
一夜回到蘇聯時代:2022年3月14日,俄羅斯人最後一次吃麥當勞。除了這家象徵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餐店之外,蘋果、微軟、波音、豐田、星巴克、可口可樂、迪士尼、Netflix、宜家、優衣庫、任天堂等國際知名企業都相繼宣布暫停俄國業務,讓俄羅斯一夜之間回到30年前的蘇聯時代。俄羅斯政府威脅對撤出企業「反制裁」,把這些公司在俄資產收歸國有、強行拍賣。
假新聞:網上充斥戰事的假新聞,俄羅斯的官方宣傳也引起該國新聞界反彈,當地多家媒體湧現辭職潮。2022年3月14日,俄羅斯最大國營電視台《第一頻道》女編輯奧夫相尼科夫(Marina Ovsyannikova)闖入直播室,高舉反戰海報指「不要相信這些宣傳,他們在這裡說的都是謊言,俄羅人反對戰爭」,她事後遭罰款3萬盧布,还将面临司法追究。

美国试图“一石二鸟”

尽管联合国140多个会员国在投票中都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真正跟随美国和西方制裁俄罗斯的只有40多国,主要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美盟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沙特、巴西、印尼、越南和南非等都没有制裁甚至也没有谴责俄罗斯,它们持观望和中立态度,印度还在大量购进俄罗斯的石油和其他产品,并准备用双方本币进行贸易结算。这些国家能够在俄乌战争中左右逢源,没有受到西方压力或者西方对它们施加的压力不大,而持同样立场的中国却遭美国频频施压要求选边站,根子就在美战略目标是“一石二鸟”,要把中国拉进这场战争,疏远和离间中俄关系。

延伸阅读——德语媒体:欧俄相争 中国得利?

现在越来越清楚地显示,美国不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而是要用战争拖住俄罗斯,在战场上消耗和拖垮它。这是拜登政府的战略目标之一。拜登也许在战争刚爆发时没有这个打算,因为普遍预料在莫斯科的闪电进攻下基辅支撑不了几天,那时美国还为泽连斯基准备了流亡方案。但随着俄军进攻受阻,战争陷入胶着,华盛顿改变了策略,一方面和西方国家发起了对俄空前力度的制裁,甚至要求欧盟对俄能源禁运;另一方面加大对乌克兰的情报、武器和以雇佣军形式的人员支持,美国和西方提供的大量防御性武器有力阻挡了俄军进攻,对俄军士气构成重大打击。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如今面临军队数量不足和武装后勤补给跟不上的困难。莫斯科要想在短期内结束战争,除非动用更先进的武器甚至战术核武和生化战,否则以俄的国力,支撑不起在乌战场的长期消耗。

现代战争拼的是国力,谁能够消耗对手国力,最终取胜的概率大。俄乌战争如果时间拉长,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难民和通货膨胀让欧洲承受不了,由此导致欧盟和美国对战争的目标出现分歧,以致不得不要乌克兰停止战争,假如是这种情况,战争对俄有利;二是在欧洲承受不住战争后果前,俄因消耗太多国力经济无法承受,促使内部产生各种不利普京的变数而结束战争。美国当然希望出现后一种情况,但莫斯科会不会困兽犹斗,动用战术核子武装或者生化战?这种情况不排除,但概率还是很少。因为事情到这一步不但会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届时中国印度等肯定不能再置身事外,而且美国和北约会直接参与对俄作战,莫斯科政权会加速灭亡,俄亦有可能在战后被分解。

不过,要想在战场上拖垮俄罗斯,就必须切断它的一切外援。这个外援是否包括正常的国家贸易,会有争议,但至少能够增强俄军在战场上打消耗战的能力的商品、贸易和投资会在禁止之列。而环顾全球,可以给莫斯科提供实质帮助和支持的国家,无疑是华盛顿最大竞争对手北京。中国不仅有俄罗斯需要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且在西方对俄实行能源禁运的条件下,对维持俄基本生存的能源和粮食产品,中国亦是大宗买家。所以莫斯科若得北京帮助,要在战场上消耗乃至拖垮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势必就难实现。这对华盛顿来说当然不可容忍。

“上不封顶”的友谊也有底线

故拜登政府对俄乌战争还有第二个战略目标,即离间中俄,如果离间不成,则将中国拉入这场战争,对中实施次级制裁,让中也承受俄乌战争的后果,以此削弱中国。华盛顿通过不同管道向北京释放了这一信息,并由拜登在和习近平的通话中表达出来。尽管拜登在北约会议上对记者强调,他没有对习发出威胁,而是向习清楚表明,确定习明白偏帮俄的后果,他认为习知道如果援助俄,等同断送中国经济发展。但拜登传达的这个信号是毫不含糊的。北京确实接收到了华盛顿的威胁或警告,小心翼翼地处理同俄关系,尽量不去触碰美国的这跟红线。中国驻美大使秦刚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中俄之间合作也有底线,即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外界解读秦刚的“底线说”,明显是要对中俄关系增设重要限制,以消除西方对中猜忌。一些信息表明,华盛顿的警告似乎取得某些效果,北京提醒中国的企业注意这方面风险。

延伸阅读——分析:中国为何仍在避免批评俄罗斯

北京若帮助莫斯科,华盛顿真会对中祭出次级制裁?又或制裁,规模和程度怎样?一些民族主义的中国学者认为,中非俄,无惧美制裁,特朗普以来发动的对中国的一系列制裁,不过如此,若美对中像对俄那样制裁,中国的反击定会让美受不了。同是秦刚,在接受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表示,不希望制裁发生,但如果真的强加给中国,也要做出坚决有力的回应,来维护中国正当的权益。一般认为,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对外界的依赖,如果美联合盟友对中进行次级制裁,对中的打击会比俄大;但同样因为这点,中国的反击也会让美和西方受损严重。迄今为止,俄能用来反制西方的,只有能源这张牌,但中国反制的手段更多。鉴于此,美国财长耶伦称,目前没有计划制裁中国,她个人认为“在这个时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合适的。”当然前提是北京迄今尚未向莫斯科提供军事支持。她还透露,美政府高级官员正在私下与中国方面接触,以确保中方理解美立场。

虽然北京在这个特殊时刻对发展中俄关系划出了底线,但毕竟按北京说法两国关系“上不封顶”,因此很难打消华盛顿对北京暗助莫斯科的疑虑。普京冬奥会开幕之际访中,同习近平发表了共同抗美声明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华盛顿故而怀疑北京事前已得到莫斯科入侵乌克兰的告知或暗示,对北京是否会遵守不对莫斯科进行军援和经援的警告其实并无太大把握。目前来说,北京会尽量按照华盛顿的要求去做,也会向莫斯科解释以求谅解。而为不使“老朋友”犯难,莫斯科会理解北京的处境。因为现阶段莫斯科有求于北京特别是军事上有求于北京还不会很多。可假如战争延长,俄军在战场上频频失利,经济亦因制裁面临崩溃,此时莫斯科向北京提出援助请求,北京怎么回应?

许多观察家认为,如到了这个非选不可的关头,北京最终还是会选择帮助莫斯科。因为国与国关系虽受领导人影响,但国家或政党利益才是最终决定因素。北京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清楚华盛顿利用乌克兰战事拖垮俄罗斯最后还是要来收拾中国,与其如此,不如帮莫斯科一把。在关键时刻不帮“老朋友”是对老朋友的背叛,无论从道义还是利益上说都不对。但这样一来,势必同美国和西方发生直接冲突,俄乌战争就从目前俄罗斯同西方的对抗变成了俄中同西方的对抗,它可能是双方之间一场长期的新冷战,也可能是一场热战。可以说,中国的尴尬状态远没有到来。

相关图集:战火下的乌克兰: 贫困、动荡、血腥与逃亡

战争时间越长 贫困程度越深:图中,基辅一位老妇人在她被毁的房子里:乌克兰人民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后果。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如果俄罗斯的入侵持续下去,乌克兰大约90%人口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受到贫困的影响。乌克兰的经济可能会倒退近20年。
饥饿之下开始抢劫 :这里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一些饥饿的人抢劫了这里的一个购物中心。目前,乌克兰东北部和东部的哈尔科夫、切尔尼戈夫等城市的情况很不稳定。居民们面临着持续的炮击以及空袭。
出生在黑暗的地下室 :尽管俄罗斯方面声称只攻击军事目标,但每天都有平民伤亡和民宅被毁的报道。因为许多医院被炸毁,一些孕妇不得不在位于地下、临时搭建起来的设施中分娩。图中是哈尔科夫的一个产科病房地下室,一位母亲正抱着她的新生儿。
被摧毁的城市 :乌克兰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遭遇俄军轰炸已接近四周,这个被围困的城市已经无法居住。据该地城市管理部门称,80%的公寓已经被摧毁。从该市的许多图片中可以看出,到处是被摧毁、烧毁的居民楼。
听任侵略者摆布 :那些想离开被围困的马里乌波尔的人必须依靠人道主义通道。而俄罗斯分离主义分子也控制着邻近的顿涅茨克,他们监视着逃亡路线,只对希望离开被围困城市的非武装平民开放。
跑得越远越好 :图中的这个年轻人已经从马里乌波尔逃到了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他的母亲正在那里等着他。俄罗斯军队也已经炮击利沃夫。对于许多难民来说,利沃夫是他们前往欧盟邻国的的一个中转站。
俄罗斯的“战争罪行”:由于俄罗斯对乌克兰平民的攻击,一些西方政治家指责俄罗斯犯下“战争罪行”。这其中包括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和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博雷尔3月21日表示,俄罗斯正在摧毁乌克兰,完全不尊重战争规则。
哀悼逝者:这是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的阵亡士兵葬礼上。迄今为止,也有许多平民丧生。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专办统计,截至3月20日,在乌克兰已经有2361名平民伤亡,其中902人死亡,1459人受伤。而实际数字可能还要高得多。
超过350万人逃离乌克兰 :持续轰炸也迫使成百上千万人踏上逃亡之路。联合国方面3月21日警告,自俄罗斯2月24日入侵以来,已有超过1000万乌克兰人失去家园,几乎占该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国际移民组织表示,这其中包括大约650万在乌克兰国内流离失所的男女老少。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近350万人逃往他国,成为难民。
现在怎么办?:在俄罗斯对基辅的一次炮击后,一名店员开始清理其受损的店铺,这看起来像是无望的努力。这家店铺何时能重新开业?日常生活何时才能重启?这一切目前都没有答案。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