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央行月底填谷月初削峰稳资金:油价大涨但国内宽松窗口期仍在
路透北京3月4日 - 中国央行在上月底大额投放流动性助力平稳跨月后,随即收缩逆回购操作规模,进而回归每日百亿元人民币的常态,全周净回笼4,300亿元。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操作依然遵循“削峰填谷”姿态,在中国两会召开之际,且国内基本面复苏势头仍存不确定性背景下,预计央行仍会相机抉择,维持流动性整体偏暖环境。
俄乌战争导致油价大涨,通胀预期升温,引发国内政策走向的担忧。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疫情打击下国内经济复苏不牢固,国内通胀水平也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以我为主”的背景下,降准空间仍在。
至于降息,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压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点差,来实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的,全面降息的概率要小于降准。
“当前资金宽松,央行及时回收跨月净投放的资金,保持资金面稳定的态度不变,货币预期稳定。”南京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浩说。
为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央行上月底曾连续大额开展逆回购操作;跨月后本周二(3月1日)便顺势削减逆回购操作规模至500亿元,周三至周五则全部维持在每日100亿元的规模,全周净回笼4,300亿元。
上海一私募机构研究人士亦认为,央行保持了一贯的“削峰填谷”动作,情理之中,目前来看流动性环境仍是适度充裕。
“部分数据可能看着不错,不过底层的复苏力度还很弱,(流动性)充裕的环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他说。
本周公开市场共有8,100亿元逆回购到期,除了周一到期偏少在100亿元外,周二到周五到期规模介于1,000-3,000亿元。
上周,俄乌危机升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即使境内市场表现相对淡静,月末将至,中国央行当周公开市场逆回购规模仍三次加码,单周净投放7,600亿元创下逾两年新高,安抚市场情绪力保内部稳定,避免出现非理性波动。
**货币宽松窗口期尚未结束**
稳增长目标下,货币政策的退出需要在经济确认回暖以后。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稳增长和宽信用的诉求都较强,后续货币政策或许还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
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战争,国际油价急速上冲,美国原油和布兰特原油盘中均双双突破每桶110美元,全球通胀预期升温。国内投资者因此担心,央行后续货币政策是否还有偏松的空间。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俄乌战争推高的全球通胀预期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不大,宽松仍会进一步放松。
“影响不大,因为油价对PPI影响有限,国内CPI又很低,国内还将会‘以我为主’,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他说。
明明领衔的固收团队最新研报亦指出,当前的经济环境需要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目前降准仍存空间且通胀情况尚未构成明显制约,3月或4月有进一步降准的可能。
该研报并称,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不改国内货币宽松方向,但短期来看央行降息概率相对较低,后续更可能适时适度降准,配合和支持信用扩张需求,释放长期资金,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有效助力实现稳增长目标。
不过在南京证券的杨浩看来,通胀预期仍是值得担忧的因素之一,他并认为短期降准降息的概率不大。
“通胀洪水滔天啊,已经两次降准降息了,后续应该财政政策为主、结构性政策为主了,”他说。
他并表示,房贷利率减点就相当于降息,不一定要降LPR,在推动综合贷款利率下降中,房贷利率的空间很大;后续应该借助于基建、减税、消费补贴等财政措施。
北京一券商的买方研究人士亦指出,短期难见全面的降准降息了,降低社融成本可能更多的需要依赖缩窄LPR点差。
不过他也表示,结构性的定向宽松措施还是少不了,毕竟经济面临内外多种因素的冲击,复苏势头还不够稳固。
得益于需求回暖,在传统的2月淡季,中国官方和财新制造业PMI双双回升,表明中国制造业维持复苏态势,稳增长政策效应正逐渐向实体经济传导。非制造业领域建筑业活动亦明显升温,和专项债资金加快落实,带动基建投资需求持续释放有关。
中国央行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要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贷款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分析师指出,货币政策报告仍表示出较强的宽信用和稳增长诉求以及宽货币空间。内部疫情扰动下的经济稳增长及海外政策收紧扰动均更为值得关注,货币政策正在从货币先行阶段进入到为宽信用保驾护航阶段。
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爆发已持续一周有余,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引发原油供给忧虑。布兰特原油期货最高升至每桶119.84美元,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亦创下2008年9月以来最高位116.57美元。
本周央行资金投放及回笼各项明细(单位:亿元人民币)
到期量 操作量
逆回购(周一) 100 3,000
(周二) 1,000 500
(周三) 2,000 100
(周四) 2,000 100
(周五) 3,000 100
净回笼 4,300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