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虽难但稳” 中国前两月外贸维持高景气后续仍待一揽子政策护航
采写 路透中文新闻部;撰写 许菁
路透北京3月7日 - 中国今年前两月外贸在市场担忧中依旧保持双位数增速的稳健表现。尽管有高基数、春节假期及冬奥会限产等拖累因素,但海外需求仍强,加之价格因素的推动,令出口同比增速表现优于预期。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高基数下的中国外贸增速放缓仍是大趋势,新冠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外需恢复的不确定性,中国外贸面临难且严峻的现实,需要一揽子政策祭出以稳外贸;更要通过财政政策发力提振内需,从而实现全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尽管1-2月出口16.3%的增速并不弱,但的确已经从去年动辄逾20%的高速增长回落。”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称。
他并指出,鉴于去年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随着今年出口增速放缓,政府需进一步宽松政策以实现5.5%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分析,今年中国出口增速虽然有可能在高基数效应下放缓,但整体依然将保持较快增长和较好的贸易结构,进口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总体贸易顺差有望减小。
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以美元计价1-2月出口同比增长16.3%,虽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15%,但创2020年10月以来低位;进口同比增长15.5%,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16.5%,为2020年12月以来最低。1-2月贸易顺差为1,159.5亿美元,路透预估中值为顺差995亿美元。
前两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9,734.5亿美元,增长15.9%;期内,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597.7亿美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宇预计,从中期趋势看,随着欧美经济体放松疫情防控、供应链逐步修复,中国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将逐步放缓。
此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也将给中国外贸增加不确定性。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分析,目前欧美对俄罗斯的贸易金融制裁,不排除会波及中国机电类和高新技术品的出口;进口方面,目前国内基建投资发力,对能源类大宗商品需求将会持续扩张。
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周六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目标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要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上周表示,2021年的高基础以及今年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导致今年压力非常巨大,形势也非常复杂严峻。从前两个月看外贸基本实现稳增长,有信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RCEP的促进效应显现**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对中国外贸的促进效应开始显现,也将助力今年中国的进出口成绩。
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价,前两月中国与欧盟、东盟和美国分别进出口8,746.4亿元、8,704.7亿元和7,859.2亿元,分别增长12.4%、10.5%和9.7%。其中,对东盟出口4,864.4亿元,增长10.6%;自东盟进口3,840.3亿元,增长10.3%;对东盟贸易顺差1,024.1亿元,增加11.8%。
“欧盟、东盟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两级,与一带一路国家增幅加速,中国整合东亚及西亚地区的能力逐步增强,预计未来这一部分的出口额度仍将保持增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国贸易制裁对于中国商品的影响。”方正中期期货金融衍生品研究员彭博称。
他并指出,全球经济正在由滞胀转向衰退,下半年经济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对于中国出口可能仍将构成冲击。
据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1-2月,中国对RCEP贸易伙伴合计进出口1.85万亿元,同比增长9.5%。
前两个月,中国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进口量减价扬,大豆、成品油等进口量价齐升。
“俄乌冲突或将导致国际原油、天然气以及小麦等商品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冲高,价格因素对进口金额的影响未来一个阶段将进一步强化。”植信投资研究院的常冉称。
俄乌硝烟骤起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及经济复苏之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也再次加剧全球通胀的上升风险,考虑到俄罗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外需将边际转向中国,分析人士预计这将从另一面推高中国出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