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观点:中国2月CPI平稳PPI为八个月低点 然地缘风险带来粮食能源涨价忧虑难消
路透北京3月9日 - 中国周三公布的2月CPI平稳PPI创八个月低点。分析师认为,2月份受春节因素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共同影响,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涨幅总体平稳。俄乌冲突带来的通胀压力并没有体现在2月份通胀里面。受原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
但他们指出,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国际市场原油及天然气等能源及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加剧,尽管中国政府明确保供稳价且采取行政干预,然外部因素导致的整体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和内部房地产回暖导致的黑色金属价格卷土重来,都将减缓PPI回落的速度,今年中国滞胀的风险加大。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一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8%,略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8.7%。
2月详细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路透调查中值为0.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8%(路透调查中值为8.7%)
--CPI环比上涨0.6%(路透调查中值为上涨0.3%),PPI环比涨0.5%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9%,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
--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1%,上月为1.2%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中泰金融国际研究部高级副总裁 纪春华:
CPI涨幅保持平稳,主要受蔬菜以及猪肉价格回落趋稳。预计后续猪肉价格将继续保持稳定,对CPI拖累有望减小。CPI继续保持低位运行,有利于今年稳增长政策的实施。
PPI同比增速继续下降,主要由于国内保供稳价政策的持续作用,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俄乌冲突令国际油价再次大幅上行。输入性商品价格上涨或使PPI走势有所反复。但今年整体对于商品供需关系缓解,PPI的下降趋势能够延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分析师 张永军:
2月份CPI符合预期,其它国家很多都有通胀风险,一方面是中国生产体系完整,供应能力强,另一方面与国内肉价回落有关。但考虑到地缘因素影响,可能会对中国粮食能源价格有推升作用。
在国际涨价一片的大背景下,中国也难独善其身。从中国今年确定的CPI目标3%实现应该问题不大。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和空间应该更大。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军:
CPI弱于预期,既有猪肉价格下跌的影响,也和2月春节消费较弱有关。PPI符合预期,继续在高位钝化,外部因素导致的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和内部房地产回暖导致的黑色金属价格卷土重来,都将减缓PPI回落的速度,今年似乎滞胀的风险更大了,特别是上半年。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CPI见底了。按照CPI的走势,今年能不能保住3%或许面临困难,毕竟未来价格上升是大概率事件。
许多商品价格可能会有大幅度反弹,油价是触发因素。煤炭价格恐怕也很难控制,煤电联动机制下电价上调的话,也会带来大范围的涨价。中国的电价目前来看还是太便宜了。
--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张智威:
数据整体符合预期。CPI仍在低位反映内需疲软;PPI环比由降转升,主要是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仍不小,令企业利润承压。全球经济滞胀的风险在升高,中国也受到影响,只是由于中国国内能源价格受到国家层面的干预,通胀向物价的传导有滞后且幅度小,因此中国受到的冲击会小一些。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持续到下半年,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将增大。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 家屈庆:
通胀数据符合预期,不过因为统计时间是到2月25日的,俄乌冲突带来的通胀压力并没有体现在2月份通胀里面。
大宗商品上涨过高会带动CPI和PPI走势反弹,不过,由于基数原因中期内PPI走势会往下走。未来货币政策不会放松了,顶多是结构性政策。“结构性政策,也是货币政策,而且更有效”。
相关背景:
--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国在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为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会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将紧盯重点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加强监测分析研判,保持市场监管高压态势;今年3%左右的通胀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海外央行多已转“鹰”,俄乌危机升级又增加外部不确定性,中国央行日前表态,未来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通胀总体稳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
--得益于需求回暖,在传统的2月淡季,中国官方和财新制造业PMI双双回升,表明中国制造业维持复苏态势,稳增长政策效应正逐渐向实体经济传导。非制造业领域建筑业活动亦明显升温,和专项债资金加快落实,带动基建投资需求持续释放有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