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 提前退税如果效果好还会加大力度
路透北京3月11日 - 减税降费并举依旧是中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法宝之一。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五表示,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提前退税如果效果好还会加大力度。
他在人大和政协两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并称,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所以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
“我在政协参加讨论的时候,一位政协委员是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相比减税降费和投资等其他措施,退税来得最快、来得最好。跑个项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税等于是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及时雨。”李克强说。
他指出,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去年中国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当年减税的钱。
据其介绍,中国从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税8.7万亿元人民币,当时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增加了近一倍。因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了,所谓受益是他的效益增加了。
“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他表示。
李克强还提到,去年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了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希望国家再出台一些宏观支持政策。“我当时就说,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
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
“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李克强称。
**“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
李克强并提到,从今年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至于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了,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了?他解释称,这次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费并举,规模2.5万亿元。在2020年经济受冲击最严重时,中国也就是这么大的政策规模,最终挺过来了,而且这次调整结构了,把退税顶在前面。
“所谓退税,就是按照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我们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还会加大力度。”他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费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在谈到地方财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难,李克强表示已经注意到了,所以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
“我们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我们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他说。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