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1T08:29:31Z

路透北京3月11日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新公布首批五家因为《外国公司问责法》而进入被识别清单的公司,将中美监管摩擦再次推到台前,并引发大批中概股崩跌。分析人士称,这是SEC根据法案按部就班的操作,本在预期之内,但因市场太弱引发恐慌;随着各家公司陆续发布年报,预计将有更多在美中概股也会步其后尘,被拖入退市风险名单之中。

资料图片:2017年7月,上海,一名保安经过陆家嘴金融区对岸的外滩。REUTERS/Aly Song

他们并指出,中美高层就此事的谈判虽无重要进展但尚有余地;同时,列入名单的公司有三年时间窗口选择香港二次上市或者双重主要上市,抑或进行私有化。

“这五家公司只是第一批按照SEC修订后的表格提交了年报的公司,于是属于第一批走程序的公司,而且名单在未来仍有修改的可能。”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表示。

他并强调,SEC此次公布名单只是遵循其在2021年底公布的监管细则最终修正案定稿,没有任何增量信息。

中金公司亦指出,本次事件并不突然,它只是前期市场已经预期事件的进一步落地;后续预计其他中概公司步其后尘,可能会对本身已经脆弱的板块造成进一步压力。

美国国会2020年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在审计底稿未能被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的情况下,这类上市公司将被放入被识别清单中;如果三年连续都在被识别清单中,第三年后正式进入退市程序。2021年底,SEC进一步明确了“三年退市”最早计时起点为2021年财年,且增加要求公司需披露自己是否采用协议控制(VIE)架构。

该法案并要求,公司在被放入清单后,需要提交额外的信息披露,包括中国政府对公司的影响力以及执政党相关人员在公司任职情况等。

SEC周四将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和黄医药、再鼎医药和盛美半导体列入临时清单,这些公司可在15个工作日提出异议,之后将正式成为确定清单。

中国证监会北京时间周五凌晨发布答记者问 here称,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一个正常步骤。证监会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精神,愿意通过监管合作解决美方监管部门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问题。

“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持续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开展沟通对话,并取得积极进展。”证监会称。

另据接近监管部门的消息人士周五透露,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就审计监管合作的对话和磋商进展比较顺利,双方都展示了愿意解决问题的诚意,有望尽快达成共识。

列入名单的公司周五亦迅即回应,百胜中国称将继续监测市场发展及评估所有策略选项;再鼎医药表示正在评估、设计和执行额外的业务程序和控制变更,以满足HFCA法案的要求;百济神州亦称,一直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满足《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期待保持三地挂牌。

**中美监管合作尚有余地**

“中国证监会想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是:美方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分步执行《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庞溟称。

他认为,如果中美双方能按照中国证监会提出的以“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监管合作问题”,仍有望进一步在专业精神指引和平等互惠基础上推动和发展跨境证券监管与会计监管方面的双边合作、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并消除中概股面临的不确定性。

中金公司指出,去年底,随着美国公布细则,中国证监会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希望中美达成与美国和欧洲国家所签署的类似合作检查框架,但是美国希望一个完全无条件的配合。

此外,针对SEC向审计事务所、人员审查的程序,中国希望是在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通过后才执行,美国则希望无条件许可,而不需要中国的干预。

“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开始有公司进入被识别名单,证明中美高层尚未就此事达成合作框架,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后续谈判的余地。理论上只要在2024年第三次被识别之前、在相关中国公司被退市和禁止交易前,都有斡旋余地。”中金称。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五在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发布会上表示,中美有分歧是难免的,但合作应该是主流,希望中美双方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该关上,更不能脱钩”。

SEC去年12月初表示,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披露其是否由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证据。这一规定推动了一个可能导致200多家公司被踢出美国交易所的进程,并可能降低一些中国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美中概股血崩,未来料加速回港**

名单的披露,导致在美上市中概股隔夜血崩式大跌,并严重拖累港股表现,香港恒生科技指数周五早盘大幅低开4.7%,随后跌幅扩大至逾8%,再创新低。

追踪在美上市中概股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周四盘中狂泻11.1%,最终收跌10%。相比去年2月末的纪录高位,该指数已经跌去近七成。

珠海青竹私募总经理姜良庆表示,中短期之内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要去香港上市,“利好港交所,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港股市场它可能撑不起来那么多公司,承受能力可能有限,有些公司在港股可能也找不到投资者,更卖不上价。”

中金认为,中概互联网公司主要应对方案有二,一是在香港或者A股上市,如果能在香港上市,且能达到退市12个月之内平均单日在美国交易量小于全球交易量5%,允许公司在退市后进行终止程序,停止申报。

“其中主要以香港二次上市或者双重主要上市两种方案为主,让香港成为主要交易地和上市地,对冲美国的退市风险。”中金称,另一个方案则是私有化。

“最差情况下,如果2024年之前中美就该问题都不能有效解决,则能一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损失的仅是来自美国市场的交易量,而不会说整个公司的股票价值都变为零。”中金表示。

庞溟则指出,时间起算点从2021年财年开始,这意味着在美上市中概股还有约两年的时间认真评估自己的风险管理和上市地选择,并抓紧时间付诸行动。

其团队筛选出30多支符合港交所修订后各项上市新规要求、有可能寻求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和30多支有可能寻求在港双重主要上市的中概股;假设这30多家有望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平均新发行15%股份,其合计融资额约为421亿美元。

“中概股如果扎堆回归港股市场,有可能对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交投和估值水平带来一定压力。”庞溟称。

但他同时提到,考虑到中概股回归将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在港第二上市公司股票有望被纳入港股通交易范围、部分在美上市中概股投资者有可能转为持有或交易其在港第二上市股份等因素,上述压力有可能部分得以缓解。

谈及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未来面临的政策,一位私募基金投资人士认为,主要就两个选择:一是中美协商成功,二是香港二次上市。目前看二的概率比一大很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仍相信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未来,他会选择港股某些互联网龙头公司,来规避政策和事件风险。

珠海青竹的姜良庆则称,互联网巨头确实已经跌到了可以投资的区间;但目前市场上依旧处于惯性的恐慌性下跌中,“比如说某些行业龙头公司,往下再跌个百分之二、三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完)

(路透中文新闻部崔珠珠和宿泱韫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