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需求弱中国2月金融数据全面滑坡 宽松料加码下周MLF降息概率大增
路透上海3月11日 - 继1月开门红创下天量之后,中国2月金融数据全线走低,其中社融增量弱势尤甚。分析人士认为,俄乌局势仍添忧不断,国内疫情形势此起彼伏扩散势头明显,而今年两会和总理记者会亦提升了稳增长诉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形势下,料宽松政策加码发力护航仍难缺席。
分析人士并称,虽然疲弱金融数据加大市场对进一步降准、甚至政策利率降息的预期 ,且3月美联储加息在即,下周二MLF利率调降概率亦因此大增,但单独倚靠货币政策放松独木难支,财政政策仍需加足马力,货币政策宽松同时更需倚重结构性工具精准助力。
“太惨了,惨不忍睹,无论总量和结构都大幅低于预期,需求严重不足;居民长贷和企业长贷同比都少了4,000亿以上,加起来近万亿,主要靠企业短期融资撑着,”南京证券固收分析师杨浩指出。
他并表示,房地产预期还未完全扭转,实体经济也不景气。政府想逐渐摆脱负债依赖,传统需求端刺激比较保守点,“不知别的地方能不能找补,不然还得去刺激,两难。今天市场就在反应降准降息的预期,关键看经济会不会继续下滑。”
中国央行周五公布,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低于路透1.485万亿的调查中值,同比少增1,258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9.2%,亦低于路透调查中值9.5%。
澳新银行中国市场经济学家邢兆鹏亦认为,2月社融增量低于新增人民币信贷表明,大多数新的银行贷款发放给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而非实体经济,一个原因可能是信贷需求在1月已提前释放。
他指出,近来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降息的预期再起。在我们看来,货币宽松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当局需要在结构性政策上做出更多努力,令贷款直达实体经济。
央行数据并显示,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少5,315亿元,远低于此前22,150亿元的路透调查中值。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亦认为,金融数据表现不佳,从2月新增信贷结构看,居民、企业信贷需求疲弱。国内经济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国际地缘局势升温,能源及部分原材料成本压力、海外政策转向等,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和行业经营仍面临经营压力,也会影响消费者与企业预期与支出;同时国内房地产需求恢复仍有一个过程。
俄乌局势方面,俄罗斯继续轰炸乌克兰城市,俄乌外长谈判未取得明显进展。欧盟拒绝乌克兰的火速入盟请求,并准备与俄罗斯长期对峙。
今年是中国政府的换届之年,稳增长是重中之重,但新冠疫情反复、俄乌战争阴影下要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显然难度也较高。总理李克强周五坦言,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并用“登山”进行了形象比喻。
午后在数据不佳预期及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猜测的带动下,中国期货现券联袂走暖;2月信贷数据亦印证基本面回暖有限,政策宽松大门未关,这在短期料继续支撑现券向好。
**宽松护航但更倚重结构性工具精准发力**
整体来看,虽然疲弱金融数据令宽松预期进一步高涨,但稳增长宽松仍独木难支,财政政策加码同时,还需倚重结构性政策精准发力。
周茂华认为,由于社融、新增信贷数据不及预期,市场对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预期有所升温;结合从目前国内需求复苏偏弱,经济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央行适度动用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利率可能性上升;但稳健货币政策边际宽松,更倚重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支持。”他说。
中国今年前两月外贸在市场担忧中依旧保持双位数增速的稳健表现。分析人士认为,高基数下的中国外贸增速放缓仍是大趋势,新冠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外需恢复的不确定性,中国外贸面临难且严峻的现实,需要一揽子政策祭出以稳外贸;更要通过财政政策发力提振内需,从而实现全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兴业证券固收分析师罗雨浓并认为,数据显示信贷需求还是偏弱,叠加近期多地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峻,这个月15号降息的概率应该有所上升。
中国本土新冠疫情扩散势头更趋严峻。国家卫健委通报,3月10日中国大陆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55例,续创逾两年新高,其中本土病例397例,分布继续扩至17个省份,山东、吉林和江苏病例数居前。
财通基金不愿具名分析师表示,从政府工作报告和总理记者招待会看,今年稳增长诉求意愿不低,但当前房地产政策仍是散点式放松,本轮疫情点多面广,宏观政策仍待发力,3月是外部加息、内部降息窗口,疲软的金融数据会加剧这一预期。
中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国在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为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万众瞩目的美联储FOMC议息会议将于3月15日至3月16日举行,届时并将公布经济预估摘要。
不过,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可以继续降息,但真正的问题是缺少需求,需求要进一步刺激。
“而且降利率空间也不会很大,因为有资本流出的顾虑,而如果只是小幅降息,意义也有限。还有就是通胀的问题,因为油价,我觉得通胀从3月份开始还是会起来的。”他称。
俄乌冲突带来的通胀压力尚未明显体现在中国2月通胀数据中,CPI同比增速持稳、PPI同比仍在回落通道。不过,俄乌局势持续带来的全球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料难逃输入性通胀风险,分析人士预计,短期内中国CPI和PPI料呈向上趋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