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要稳增长 宏观政策就不能摇摆且需连续发力
路透北京3月18日 - 中国为今年设定了一个颇具挑战的5.5%经济增长目标,但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以及疫情在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已经促使部分外资机构下调中国增长预估。在经济趋于收缩之际,分析人士提醒宏观政策绝不能摇摆,而且发力要连续,否则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
“今年真的要避免出台带收缩性质的政策,现在信心不稳就是跟政策摇摆有很大关系。既然知道今年经济有压力、要稳增长,那宏观政策就要保持连续性、保持一定的力度,”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称。
他指出,不要出台收缩的政策让企业、居民无所适从,不要让市场担忧,甚或担心经济数据好了、政策是不是要往回收?这种摇摆不定最影响市场信心,政策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政策发力要连续,间歇性发力的话,效果就不明显了,”他称。
投资银行--高盛在其题为“数据越来越冷、政策越来越暖”的最新研报中也指出,在疫情、房地产以及地缘局势紧张带动上游价格大涨的阴影笼罩下,“中国决策者已经意识到稳信心和稳增长的重要性”。
该投行认为,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委会议显得格外重要,预计未来数月政策环境将更趋友好,不仅是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宽松方面,还包括工业领域的监管协调。
在本周初中港股市连续大跌后,周三午后中国国务院金融委终于发声打破沉默,并就市场热点关注的房地产、中概股、平台经济治理、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等都做了回应,释放正面信号。周三周四中港股市以及中概股都连续上演了绝地反弹。
**政策支持料进一步加码**
中国在考虑设定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和编制预算草案时,新冠疫情还没有在深圳、上海、东莞等经济最活跃地区发生,俄乌战争亦没有爆发。
“这意味着预算草案中的财政刺激规模可能不足以抵消新的负面冲击的影响,”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称。
他预计政府会祭出更多宏观政策提振经济增长,但发挥效应恐有滞后,经济在转好之前有可能变得更糟。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已经将中国今年增长预测从5.4%下调到5%,并预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增长率放缓至3.5%,但同比增速料为4.5%、仍高于去年四季度的4%。
她预计政策将进一步加码支持,未来1-2个月央行将下调政策利率10个基点,进一步降准,推动信贷增速反弹至2022年年中的11%左右;财政政策和房地产政策都有可能进一步放松。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中国股市3月以来持续下行,尤其本周初跌幅更甚。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和以科技板块为首的香港股市,近期跌势亦愈演愈烈,陷入“向下暴走”状态,为数年来罕见。在金融委喊话之后才展开反弹。
瑞银证券中国策略分析师孟磊指出,海外投资者担忧主要集中在中概股在美退市风险、地缘风险加剧使投资者对中美关系潜在变化产生忧虑、行业监管尚未实质性放松甚至一部分持续加强,境内疫情反复按下“暂停键”令离岸投资者对消费复苏和供应链稳定产生担忧等。
“中国还要给世界传递出明确的信号,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是要跟全世界脱钩,而是要挂钩、还要挂钩得更紧密,”唐建伟称。
他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时外资撤离是为了回去救自己的市场,之后看中国经济金融稳定还会再回来;但如果是因为缺乏信心导致外资撤走,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认为,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相应的市场风险正在逐渐降低,未来中概股有望恢复平稳运行,中国将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与此同时对于平台治理做出积极纠偏调整,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约于北京时间3月18日(周五)晚同美国总统拜登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此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周一已经在罗马与中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举行了七个小时的会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