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乌克兰战争可能催生中国主导的新贸易集团
路透新加坡/北京3月17日 - 投资者表示,未来几个月,中国对俄乌战争的立场将重塑全球资金和贸易流动,可能导致新的经济势力范围的出现。
上个月,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派军队进入乌克兰前不久,他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宣布建立“无上限”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承诺加强合作以对抗西方。
北京拒绝与西方国家一起谴责莫斯科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同时也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俄贸易在2021年激增35%,达到1,469亿美元,这一趋势可能会因全面制裁切断俄罗斯与西方市场的联系而变得更加迅猛。
新加坡基金TradeFlow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执行官Tom James说,自2014年俄罗斯从乌克兰吞并克里米亚以来,贸易流动的转变一直在酝酿。
“俄罗斯已经开始用人民币与中国进行贸易,”他表示,并补充说,银行可以在SWIFT网络之外进行交易--莫斯科现在被封锁在该网络之外--而北京可以从中大大受益,尽管并非没有风险。
2021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中有略超四分之一是以人民币结算的,而2013年仅为2%。两国均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未知因素是关税和制裁或配额,如果实施这些措施,其它国家愿意接受多少俄罗斯农产品,”James说。“这已经引发了一些国家出于粮食安全考虑而采取保护主义。”
**压力**
由于担心俄中两国可能面临美国的报复,金融市场一直在摇摆不定,中国股市是自2月24日俄罗斯开始入侵乌克兰以来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
自战争开始以来,中国沪综指和香港恒生指数各下跌约6%。相比之下,MSCI明晟全球市场指数上涨约1%,标普500指数上涨1.6%。
迄今为止持稳的人民币也开始出现脆弱和动荡表现,并在周二触及三个月新低。
“目前的压力非常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政府顾问告诉路透。
“从俄罗斯购买一些石油和天然气是很实际的做法,但所有人都在看着你,”他说。“我们不想惹恼俄罗斯,但同时也很难不和大多数国家站在一起。”
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贸易相形见绌。中国上个月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为1,3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总额为1,233亿美元,但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仅为264亿美元。
当被问及如果北京向莫斯科提供经济帮助而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制裁打击时,中国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告诉路透。“中国将继续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和俄罗斯开展正常的经贸合作。”
但战争给全球贸易带来的压力已经在出口禁令和供应链堵塞中显现出来。
从印尼的煤炭到埃及的豆类和植物油等材料都无法对外销售。
粮食买家正在争相购买大米,以取代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小麦,由于俄罗斯钾盐无法出口,而且似乎没有修复全球化体系的动能,全球化肥短缺迫在眉睫。
有迹象显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秩序,俄罗斯的商品和能源出口在中国和印度找到了市场,而澳洲的矿物和天然气则最终进入欧洲。
**立场谨慎**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Jonathan Garner最近在播客中表示,他对印度和中国持更加谨慎的立场,并正在寻求对澳洲投资。
作为俄罗斯军事硬件的买家,印度正在考虑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原油,而且据银行业消息人士称,印度正在探索建立卢比-卢布贸易支付机制。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的决定有可能在美元主导的体系之外推动资金和货物大规模流动--中国政府十年来一直在为此努力。
墨尔本K2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主管George Boubouras说:“从本质上讲,他们正在创建与过去70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资本体系不同的运转平台。”
华尔街日报本周报导称,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关于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进行石油交易的谈判已经加速,这也许是促进人民币成为贸易和储备货币的步骤之一。
路透无法证实这一报导。
然而,中国对人民币保持严格管控,其作为储备货币的占比仍然不高。
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也怀疑中国是否会突然被排除在西方出口市场之外,但市场评论明显体现出划时代变革的意味。
瑞信策略师Zoltan Pozsar在一份报告中说:“当这场危机(和战争)结束时,美元应该会更弱,而人民币则更强。”
Quadriga Igneo基金经理Diego Parrilla的观点截然不同,他押注人民币下跌,因为贸易被割裂,而且中国通过印钞和增加借贷来支持经济。
“从现在开始就没有回头路了。俄罗斯正在走向东方,而不是西方...我认为我们所认知的全球化已经结束,我们事实上处于一个两极世界,”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