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T09:37:36Z

路透北京3月18日 - 中国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去年以来股价表现不佳,高达百亿的股票回购计划亦未起到太大提振作用。市场怀疑在跌入华夏幸福这个大“坑”后,平安作为“隐形地王”是否还踩了其他“雷”?而在中国推进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的过程中,平安的房地产投资策略是否仍安全、可靠、有回报?

资料图片:2012年12月,上海,中国平安的企业标识。REUTERS/Aly Song

平安高管周五在业绩发布会上对不动产风险敞口、投资策略、股价等问题释疑,称平安的不动产风险敞口可控,核心不动产敞口是5.5%在合理区间,会积极关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不动产投资。

而在内外多重因素下平安股价处于低位、存在低估,年内将继续进行回购,同时内部多项改革亦在推进过程中,望市场给予耐心和时间;对于设立金控方面的考虑,高管们只谈到平安属于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并未披露更多有关金控的内容。

“总体看我们的不动产敞口是可控的,”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邓斌称。

他进一步指出,根据年报数据平安核心不动产敞口5.5%,这个数字处于合理区间,且其中以长期收租为目的的不动产占比较多;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疫情时代下平安会有较稳健的投资收益。

对于平安是否会改变不动产投资策略,邓斌表示,会做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不动产投资,包括碳中和和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相关概念的优质不动产项目,此外还包括优质的商业不动产、商办、保障性租赁住宅等,积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不动产板块。

邓斌还谈到,平安的资产配置是一个“双哑铃”结构,一个“哑铃”是其投资大量的长久期利率债,这使得其资产负债久期差在过去十年间明显收缩。

“现在久期差只是四年多一点点,这个数字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在领先的位置,”他称,这使得其现金流的匹配稳健,未来投资收益和预期的稳定性都非常强。

“双哑铃”的另一端是风险资产,包含不动产和权益类资产,其中包含一个“小哑铃”的配置,其中一端是高分红、稳健性的价值型投资,另一端是追求增长型的投资。

“因为有这样均衡的配置,使得我们在风险资产上的β是远远低于1的,”邓斌称。

中国平安去年实现净利润1,01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9%,主要受公司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华夏幸福减值,对中国平安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243亿元,对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73亿元。

**股价存在被低估的情况**

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年平安股价下跌有一定外部因素,包括整个外部环境严峻使得蓝筹股整体承压,“平安不是个例”,而今年自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避险情绪更加浓厚。

从行业层面来看,寿险行业面临周期性转型等诸多挑战,保费和信用价值的增长整体发展模式出现瓶颈;另外客户需求发生改变,人口红利、就业红利也受到一定影响。

从平安内部看,其寿险改革也在推进中,成效有待持续显现。

“因为确实需要花一点时间,希望市场给予耐心和时间,”他称。

而对于平安自身发展,姚波表示,除了寿险营运利润受到疫情和客户需求影响外,其他条线包括银行、资管、科技业务等条线利润增速均较强劲;另外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未来也有巨大发展潜力。

“总体而言股价波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就管理层而言,会聚焦经营,把基本面做好,”他称,“目前股价处于历史低位,相信市场最终会认识到平安的价值。”

他还表示,目前股价确实存在低估的情况,将积极做好市值管理,用好的回报回馈股东。

去年8月平安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实施50-100亿元A股股份回购,当前已实施39亿,姚波称距离今年到期仍有一定时间窗口,后续将会根据市场情况继续推进。

平安A股周五收升5.3%报47.93元,年内累跌4.36%,周三曾触及42.33元,创逾四年半新低;其H股收涨4.8%至57.95港元,年内累计上涨3.21%。

**是否申设金控不详**

中国央行日前批准中信金融控股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的金融控股设立许可,而作为综合金融的先行者,平安是尚未申设金控、还是申设后未被央行受理仍不明朗。

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在发布会上回答相关问题时,仅提及“平安集团本身就是一个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未提及金控牌照申请、受理等相关情况。

中国于2020年9月正式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试行办法,要求金融控股公司股东应当以合法自有资金投资控股金融公司。随后,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北京金融控股申设金控被央行受理。

时间回溯至2002年,中国平安与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一道被国务院批准作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这亦成为金控公司的最早雏形。

不过,中国银保监会于去年12月发布“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平安是否已选择作为保险集团而非金融控股公司被监管有待解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