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从习近平指示到卫健委表态 看不出中国退出“动态清零”的信号
路透北京3月18日 - 从中国新冠新版诊疗方案对病例实行分类收治、下调Ct值,到出院后“14天隔离”压缩至7天居家监测,一度引发市场联想是否意味着防控政策的松动。但习近平近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明确指示,以及随后国家卫健委官员强调“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国情,都传递出“动态清零”虽越来越难但并不具备退出条件。
疫情防控的确会对经济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疫情已持续两年多确实也令人疲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最新要求是,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家卫健委官员表示,新冠新版诊疗方案的修订“并不意味着防控政策的放松”,各地仍然要慎终如始做好防控。全球本轮疫情是高位流行,而且近期不会结束,国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因此要尽快控制住局部聚集性疫情,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从政治局会议内容中看不到将退出当前‘动态清零’的信号,亦没有要向‘与病毒并存’策略转变的信号,”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称。
政治局还强调要“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对此陆挺指出,中国自主研发的mRNA疫苗依然高度不确定,还没有公开上市的清晰时间表。
他维持中国可能维持“动态清零”直至2023年3月的预测不变,称鉴于香港的沉痛经验以及中国自研更有效疫苗的必要性,2023年3月之前结束“动态清零”的概率非常小。
今年秋季将迎来中共二十大召开,外界普遍预计习近平将获得第三个任期。在换届之年“稳”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近日来广东东莞、深圳,以及吉林、青岛多地的多名官员由于防疫不力被免职,其中包括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东莞市副市长、吉林市市长、深圳市福田区副区长等。官员头上的“紧箍咒”意味着中央一再强调的禁止防控层层加码可能很难。
香港周五则报告新增逾2万宗新冠病毒确诊个案,另增206宗死亡报告,年龄介乎25至106岁。自去年底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累计确诊已经突破100万例。
**经济代价**
近期承载着中国大部分出口的深圳、上海、东莞等地疫情蔓延带来防控升级,对出口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心,已经引发对全球滞胀可能加深、以及供应链问题的忧虑。
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指出,此前西安疫情是德尔塔病毒引起,导致封城一个多月,这一轮疫情是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引发,“恐怕更难控制”,而政府别无选择只能采取限制性措施遏制疫情扩散,并承受短期的经济成本。
而严格的防疫政策也给市民的容忍力带来挑战。北京吴女士的女儿在东城区某小学读书,周一早上突然接到老师通知,要求周末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先做核酸检测,拿到阴性结果周二再去上学。由于需要核酸检测人数骤然增多,当天有学生在家附近的核酸检测点排队近四小时才做上,还有的家长带孩子一连跑了三家医院。
她女儿参加的舞蹈、书法等培训机构本周相继宣布了停课。
在北京经营亲子活动的林先生原本计划本周末开一次课,现在“活动已经取消了”。
随着动态清零政策红利的减弱,相关成本将大幅上升,“这将让中国实现今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更为艰难,”陆挺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