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三一重工借沪伦通暖风奔赴瑞士 欧洲或成中企海外上市新选择
路透北京3月18日 - 在中概股前景迷雾重重之时,中国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重工等三家上市公司近日纷纷宣布,拟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前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草案,将瑞士、德国纳入“沪伦通”,为中资公司海外上市另辟美、港外“蹊径”。
“选择现在发布赴瑞士上市的消息在时间上是很巧但肯定不是临时决定,证监会有关将瑞士和德国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意见稿在今年二月已正式生效,交易所层面的规则也在去年底就开始征求意见,这件事已经酝酿有一段时间了,”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苏峥称。
迅实资本董事长应伟平指出,在瑞士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比例相较欧洲其他交易所都更高,且其在投资者保护和监管上都相对公允,避开了很多政治敏感,这都吸引中资企业,未来也很可能有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去瑞士上市。
瑞士证券交易所新闻发言人Jürg Schneider对路透表示,作为欧洲前五大上市公司中三家的所在地,瑞士和瑞士证券交易所为有意向在此上市的公司提供了政治稳定性和监管可预测性,从而使其在这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环境中获利。
“瑞士和中国都对对方(市场)抱有浓厚兴趣,但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未来将有多少中国公司在瑞士交易所上市,或有多少瑞士公司将在与我们签有合作备忘录的两个中国交易所(上交所与深交所)上市,” 该发言人称。
苏峥认为,拓宽沪伦通为考虑海外上市的公司提供了多一个选择,且不排除未来还会逐步试点并向更多国家开放;但就其个人来看,欧洲短期内可能不会成为像美港股一样的主要境外上市地,GDR还是相对小众的品种,这与公司本身融资需求和市场偏好有关。
**完善“沪伦通”传递积极政策内涵、弥补监管空白**
沪伦通的拓宽与完善意味着对境外上市监管越来越合规、合法化。应伟平指出,过去A股个体投资人购买海外股票主要通过例如富途、老虎等第三方中介,属于境外上市管理中的“擦边球”,而投资人借助沪伦通则可以参与到欧洲市场股票的交易。
“A股流动性势必会有一定程度分流,毕竟现在一块蛋糕会要切很多块,”他并称。
三一重工和动力锂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均提及,此次境外发行是“响应国内资本市场政策号召,深化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大举措。
中国医疗器械商--乐普医疗在公告中并表示,由于海外临床试验和产品注册成本较高、程序繁琐且周期较长,随着公司研发管线的不断丰富,需要持续的海外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并正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
沪伦通是起初为连结上交所与伦交所而创立的互联互通机制,早在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英时提出,沪伦通自2018年正式发布以来迄今共有四家上交所上市公司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发行并在伦交所上市,包括华泰证券、中国太保、长江电力和国投电力,募集资金共计58.4 亿美元。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三一重工拟发行GDR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在市场担心北上资金连续流出、海外市场中概股持续大跌影响市场情绪环境下,无疑有助于大幅提振A股信心。
“这也传递出重要市场信号,即目前政策内涵并不是打压限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而是弥补监管空白,且GDR突破也有利于加快推动中国存托凭证(CDR)试点,”研报并称。
去年12月,中国证监会就修订《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监管规定(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拟拓宽沪伦通适用范围,境内将深交所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纳入,境外拓展到瑞士、德国。
**监管退市压力下赴美上市热度仍不减**
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近年来因审计监管争论面临巨大压力,近日更是在退市风险与俄乌冲突投资者避险情绪下经历持续逾一周的激烈震荡。不过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网信息显示,今年迄今仅三个月时间里,就有共计29家中国公司在SEC上发布招股书计划在美上市。
“最近有很多大陆及香港公司赴美上市,主要原因是纽约纳斯达克的最低盈利要求比香港创业板更低,比较合适小型公司上市集资,”香港史蒂文生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浩贤表示。
这些顶着退市压力仍“义无反顾”赴美上市的公司多为较小规模企业。曾浩贤解释,小企业首次上市的融资金额确实非常重要,当然大家都理解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他们在第一次集资中取得相应的发展金额,就算最后强制退市也可能值得。
“投资者组成和估值仍是企业选择上市地的主要考量,特定市场聚集了一批行业的投资者,比如造船业就喜欢往新加坡跑,相关产业投资人都去那儿了,相应企业在那个市场就有自己的特色,”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汤哲辉称。
苏峥律师指出,相较美港股,GDR产品后市交易效果可能没有那么活跃,但是否选择在欧上市主要还是取决于发行人自身考量及当地市场喜好。例如此前的太保发行GDR就是为了吸引当地大型的长期机构投资者需求,像长江电力所在绿色能源行业本身也是伦交所投资者喜好的标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