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观预测经济增长 - 法国世界报
在乌克兰战火延烧两周有余的背景下,周末版法国«世界报»推出特刊,聚焦这场危机对国际秩序的颠覆性影响。中国人大政协两会11日在北京落幕。该报驻京记者Frédéric Lemaître发表文章,从中梳理中国经济走向:中国乐观预测经济增长。
中国乐观预测经济增长
«世界报»驻京记者这篇文章首先点出中国经济面对的两大不确定因素。一是新冠病毒疫情。总理李克强11日再次不得不以视讯会议方式,出席人大闭幕记者会。二是中国官方口中的“乌克兰危机”。但尽管如此,李克强还是相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可以达到5.5%。文章指出,这是30年来,中国政府的增长目标首次如此之低,但这个数字还是高于各个国际经济展望机构的预测。中国政府决心向世界表明,它对前景保持乐观。这样做的理由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
在政治层面,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全力以赴,为秋季的中共20大成功做准备。因此要稳定宏观经济形势,也由此保证社会的整体稳定。文章称之为中国特色的“不惜代价”。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新冠疫情期间曾多次使用“不惜代价“一词,表达政府尽全力控制新冠疫情对国民健康以及经济生活的冲击的决心。2022年,中国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输送资金达9万8000亿元人民币,破纪录地猛增18%。政府财政支出将增长3.9%,但李克强还是计划将财政赤字降低到国民生产总值2.8%的水平,并同时向中小型企业退税1万5000亿元人民币。为此,政府将动用2021年谨慎政策带来的近两千亿欧元的盈余。中国还计划增加就业,希望将城市失业率维持在5.5%以下,但这篇文章认为,这个目标未必能达到。政府寄希望于开展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建设,尽管中国高速铁路网之密集已经是全球之最。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专家林和立向«世界报»记者表示,致力维稳会阻碍改革的推动。文章写道,观察人士注意到,李克强几乎没有提及习近平此前提出的” 共同富裕“口号。引进房地产税的计划似乎也被延后。而更令国际社会不安的,是中国虽然仍然表示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却越来越少提及原本应在2030年达到的排碳峰值。李克强表示,要积极为达到排碳峰值而努力,同时要考虑中国煤炭丰富、但石油和天然气短缺的现实。无论在新冠防疫,还是面对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国都遵守务实原则。中国虽然谴责制裁,但中国企业则执行制裁,不会为支持卢布不断贬值的俄罗斯,而与手头宽裕的西方主顾翻脸。
俄罗斯的对外依赖将从欧洲转向亚洲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正颠覆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世界报»记者Sylvie Kauffmann发表长篇分析文章,综述这场战争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文章指出,仅仅几天,俄罗斯的攻势就产生效应,欧洲重整军备,受到孤立的普京让俄罗斯陷入一种前途未卜的境地;而在西方阵营之外,也出现新的裂痕。冲突如何收场尚未可知,震动余波会远至何处尚难预料,但作者认为,其效应已经可以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甚至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相提并论。德国总理肖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的“新世纪“为随苏联解体开始的后冷战时代划上句号。但是,20世纪的冷战尚有两个超级大国避免直接交锋的规则,而普京完全无所顾忌,破坏了这些规则。为防止国内任何反战声音,普京政权的镇压越来越严厉,正将俄罗斯变成一座监狱,知识精英想尽办法逃亡。为阻止高层出现不同声音,普京两次在数百万电视观众众目睽睽之下,展示了一个独裁政权的运作模式。他身边那些最密切的合作者也因此成为入侵乌克兰战争的帮凶,与普京的命运绑在一起。文章指出,这是重返苏联模式,但不再有政治局可以推翻头号人物的机制。普京为执政到2036年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如果他真想这样做,那意味着他得在地堡里度过很多年。
这篇文章综述连日来规模空前的各种制裁措施、欧洲的迅速觉醒、北约组织的重新振奋、美国战略的失误,以及核武战略的新局面。文章特别分析了中国以及亚洲在这场危机中的反应。文章以3月2日联大会议一致谴责俄罗斯为例,认为中国在表决时弃权,暴露出国际社会一些深层分裂,这些将影响未来世界秩序的裂痕对于欧洲来说并不是好的信号。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上演了一出绝妙的平衡游戏。西方的制裁、俄罗斯与欧洲经济脱钩以及全球化碎片化,从逻辑上讲,都将促进中俄友好。文章引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能源问题专家指出,从中期来看,乌克兰危机对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俄两国的合作。最可能的情况不是俄罗斯的能源孤立,而是俄罗斯对外依附从欧洲,转向亚洲。文章就此写道,中国手上因此有了更多的牌。这是这次地缘政治较量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