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第四节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的诗人但丁之四 《神曲》的诞生 : 《神曲》概述 -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提要」政治活动的经历、爱情向往的激发、流亡生活的艰辛、深厚的文化修养,像积蓄起来的干柴,被但丁的天才引燃,烧起熊熊烈火,陶冶出不朽诗篇《神曲》,预示着文艺复兴的黎明已经到来
问: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了但丁的生平,现在我们应该谈他的作品了。
答:当然,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他的一些作品,如诗集《新生》,政治著作《帝制论》,哲学随笔《饮宴篇》,但是让但丁获得不朽历史地位的作品是巨幅诗篇《神曲》。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部诗篇的名称。它的原文是Divine Comedia,直译是“神的喜剧”,不过请听友们注意,但丁自己原拟的标题是“这里是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喜剧”,并没有神的意思。但是因为这部诗篇完全以基督教三位一体说为形式,里面的内容也多和基督教的罪性说有关,充满涤罪、赎罪与审判的内容,所以后人就在Comedia“喜剧”之前,加了Divine“神的”这样一个修饰词。几个中文译本把它译为《神曲》,原因是但丁的诗篇并不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那种戏剧形式,比如话剧、京剧等等,而是一部三韵诗集,也就是每三行押韵,第三行要押第一行的末韵,所以译成《神曲》还是挺合适的。西方戏剧自古希腊开始就分为悲剧Tragedia与喜剧Comedia两类,伟大的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罗斯、欧里庇得斯等人,喜剧作家最出名的就是阿里斯多芬。说到喜剧,人们往往会联想起幽默、嘲讽,或者是大团圆的结局。而《神曲》却和这种戏剧形式无关,不过但丁自己却认为,自己是完全遵照古典的喜剧定义来创作的。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讨论极多,但我想用但丁自己的说法,来解释他的这个喜剧Comedia是什么意思。
问:这样比较好,因为专家的解释各不相同。
答:是的,我们以但丁自己的说法为准。他说,“至于这个标题的意义,必须知道,Comedia喜剧这名词来源于Comos (村) 与Ota (曲),因此喜剧仿佛是指‘村曲’,而且喜剧是一种叙事诗,与所有其他诗体不同,在内容方面与悲剧也不同。悲剧在开始时是美满而安逸的,乃至结局或退场时,则是丑恶和可怕的。所以Tragedia悲剧之名,来源于Tragos (羊) 与 Ota (曲) ,仿佛是指‘羊曲’,即丑恶如羊之义。塞涅卡的悲剧足以为证。然而喜剧却以事情的困厄开始,但是结局却是一帆风顺。泰伦提乌斯的喜剧可以为证。所以有些作家讲寒暄话时,惯常作为敬礼而说,愿你以悲剧开始,而以喜剧结局。同样,这两者在谈吐的方式上也有不同,悲剧的语言是壮丽而崇高的,而喜剧的语言却是粗朴而卑微的。由此可见,我这部作品为什么称为喜剧了,因为就内容而论,它开始时是恐怖而丑恶的,而在结局时是幸运的、动人的、可喜的, 因为它以‘地狱篇’开始,而以‘天国篇’告终。至于谈吐的方式,它的语调是粗朴而卑微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已有明训了,因为这种语调甚至是女流之辈谈话时也使用的俗语”。这段话说得足够全面,听友们只需记住两点,其一,《神曲》是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其二它是用意大利的方言所写,而在但丁的时代 ,文人之间通行的语言是拉丁文。不过我要提醒听友们,但丁所引以为证的关于悲剧与喜剧的定义,基本上是出自古罗马作家,如塞涅卡、泰伦提乌斯、贺拉斯等人,而并没有引述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最经典的论述。我猜这是因为但丁不谙希腊文,而古希腊作品的大量发现,是在但丁之后的事儿了。当然,亚里士多德但丁是读过的,比如他的《伦理学》《形而上学》等,但他是通过经院哲学家的拉丁文译本读的,所以恐怕读得并不全。他引贺拉斯的《诗艺》却未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正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出了悲剧和喜剧的经典定义。
问:我想这并不影响但丁的创作,因为他完全可以有选择地汲取古典作家的思想。
答:我完全同意,而且从精神实质上看,但丁是真正把古希腊罗马的精神,融入了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本意。所以加林曾经引用奥古斯丁·勒诺代的话说,“但丁的作品中包含着异教神学,但丁不相信在希腊罗马时代的英雄的古典时期和基督开创的启蒙和拯救时代之间,存在着鸿沟,不相信在古代世界的结束和现代世界的诞生之间,存在着截然的和可悲的断裂。但丁的人文主义不会拒绝,也不愿拒绝人类精神在寻求真理过程中的连续性原则”。这就是我们刚才请听友们注意的。但丁自身的苦难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相反,他希望也相信人类会从地狱走向天堂,尽管这个过程艰辛痛苦,但凭借信仰和爱,在《神曲》中以贝娅特丽斯为象征,人会走出困境,进入天堂,这个过程是一个道德净化的过程,邪恶将受到正义的审判,人类的终极价值,理性、正义、信仰与爱会胜利。
问:这就是你所讲的但丁相信人类有一个走向光明的前途。
答:是这样的。我们还应该说说《神曲》的另一个大特点,那就是它是用俗语写成的,也就是说,它不用当时文化界、宗教界的通用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意大利社会中使用的俗语,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来写。但丁特别指出这一点,因为他相信他的这部诗篇会起到教化意大利民族的作用。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一点,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转变,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就是人的语言活动,而语言塑造民族性。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着因洗脑而造成的人类灾难。洗脑就是一种语言活动,《第三帝国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曾经记述他在听了希特勒的几次演讲后的感受。他认为,人们大大低估了语言魔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当然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但丁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写过一篇论文《俗语论》,指出,俗语就是大众,包括妇女儿童都在使用的语言。他说,“俗语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语言”。而书面语,但丁称之为“文言”,则是通过训练而得到的,所以就其深入人心的程度而言,俗语较文言更重要。但丁花这么大心思,用意大利俗语写作这么一部旷世诗篇,无疑是希望它能流传广远,借以提高意大利人民的思想和信仰境界。其实,想想我们先人,也有这种认识。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诗,要读给老妇听,要她能听得懂,才算好诗,所以那时人称“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说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脍炙人口的情况。但丁的《神曲》也想达到这个效果。好,今天就谈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