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拜登协调欧盟一道警告中国不要帮助普京
据彭博社今天报道称,中欧峰会前美国和欧盟一直在协调立场。4月1日中欧峰会预计不会发表联合声明。美国总统拜登即将前往欧洲,拜登将在旅行前与欧洲领导人交换意见。欧盟似乎将加强美国对中国的警告,即如果北京试图缓解对俄罗斯的制裁打击或向莫斯科提供军事支持,将面临严重后果。
据彭博社看到的知情人士和外交信函,欧盟和美国在 4 月 1 日举行的中欧虚拟峰会之前一直在密切协调,并将在未来几天继续这样做。与北京的沟通将成为乔·拜登周四在布鲁塞尔会晤时与欧盟领导人讨论的话题之一,美国总统将寻求就共同信息达成一致。
据彭博社看到的一份文件显示,上周几个欧盟主要国家的大使举行会议,敦促欧盟强调,乌克兰战争可能是欧中关系以及北京作为全球大国形象的决定性时刻。欧盟希望通过强调其在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中的作用来鼓励中国采取负责任的立场。
随着西方盟国在对俄罗斯经济实施强有力的一揽子制裁措施上达成一致,而俄罗斯总统普京试图寻找回旋余地,中国在乌克兰冲突上的立场正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拜登周五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并强调了如果北京在实质上支持这位俄罗斯领导人可能产生的后果。
拜登政府表示,俄罗斯要求中国提供财政和军事支持,美国在公开和私下警告北京不要批准这些请求。中国一再否认莫斯科寻求帮助,北京驻美国大使周日表示,中国没有向任何一方发送“武器和弹药”。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是习近平和中国总理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举行会谈时的主要议程项目。
据消息人士说,虽然欧盟信息的内容将与拜登的类似,但大多数成员国希望冯德莱恩和米歇尔以一种不会被视为威胁的方式来表达,因为这些欧盟成员国不想疏远北京。另一位欧洲外交官表示,欧盟希望保持自己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附和华盛顿的说法。
彭博社说,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迄今为止,中国一直试图将其对乌克兰的立场描绘成中立,即使中国高层官员捍卫了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不愿惹恼莫斯科。美国官员亲自与习近平接触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乌克兰战争局势发展正接近中立理念不再站得住脚的地步。
该报道称,最近,一些拜登政府官员对欧盟不愿指责北京感到沮丧。 他们知道,欧洲经济更加依赖出口,担心像美国官员那样公开批评中国可能带来的后果。不过,拜登官员表示,最近与欧洲人分享的情报应该足以让欧盟支持美国立场。拜登将于周一21日与欧洲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议。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名发言人表示,美国希望欧盟在冯德莱恩和米歇尔4月1日与习近平会谈时向美国传达类似的信息,美国和欧盟将团结一致支持乌克兰。
另一个起作用的因素是欧盟对中国的担忧,这与俄罗斯长期以来的阴谋论相呼应,即美国利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开发武器。联合国表示,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美国表示,俄罗斯可能正在推动这种说法,因为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化学或生物武器,俄罗斯可能会以此“假新闻”做挡箭牌转移责任。
中国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克里姆林宫反对北约的说法,习近平在 2 月 4 日与普京的联合声明中反对北约集团“进一步扩大”。由于北约的扩张,中国外交官经常将美国描述为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周六在一次演讲中指责北约也试图在亚太地区“秀肌肉”。 在习近平与拜登通电话数小时后,乐玉成说:“人们可以很好地预料到这条道路上的后果。” “乌克兰危机是一个严厉的警告。”
北京一直试图阻止中国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蔓延到欧盟,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双方进一步合作以对抗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据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欧盟大使上周被告知,中国目前并未规避欧盟的制裁,而且几家中国公司因担心可能违反制裁措施而暂停运营。然而,也有人担心中国企业可能会跻进俄罗斯,踏入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留下的空白。
为了提供进一步的保证,美国官员已经告诉他们的欧洲同行,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他们会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与欧洲讨论对中国的任何潜在后果。
彭博社称,在下个月与习近平的会谈之前,欧盟的立场成为焦点,这是与两年前双方上次举行领导人峰会的重大转变,后者促成了欧盟与中国在 2020 年 12 月达成的投资协议——令仍在等待上任的拜登团队感到沮丧。
在北京对欧洲议会成员实施制裁以回应欧盟针对少数中国官员在新疆侵犯人权的措施后,该协议仍被冻结。此后,欧盟加大了针对中国补贴的行动力度,并就针对其成员国之一立陶宛的强制性做法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在维尔纽斯政府允许台湾以该国名义而不是首都台北开设代表处后,中国开始封锁立陶宛产品。北京认为此举是对其主权的挑战。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冯德莱恩和米歇尔预计将在与习近平交谈时表达对立陶宛的支持,一些国家要求明确中国需要在投资协议生效之前取消制裁。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人权问题也将被提出,但欧盟也将寻求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与北京合作。
彭博社说,欧洲文件显示,中欧峰会不太可能发表联合声明,双方更有可能在会后发表自己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