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3/2022 - 23:18

一个月前, 巴黎的一名神经科学研究员鲍里斯的 "一切都崩溃了"。与成千上万的同行一样,他看到自己与俄罗斯合作建立的研究项目在西方与莫斯科决裂后一风吹了。欧洲航天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麻省理工学院......在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之后,许多国际享有盛名的科研机构,相当大程度上切断了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一个受害者是原定于2022年秋季使用俄罗斯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升空的火星探索计划ExoMars,现已被推迟了至少两年时间。对欧洲和俄罗斯的数千名科学家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他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寻找地外生命的至关重要的项目,他们在科学无国界的理想驱动下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全球社区,并刚刚从新冠大流行中恢复过来。

本着同样的精神,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和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研究员鲍里斯,这位生活在法国的祖籍苏联的美国人(他不愿透露自己的姓氏)在莫斯科成立了一个认知科学中心,隶属于俄罗斯“进步科学家”1990年代开创的高等经济学院。他的学生前往欧洲各地的不同实验室,而他则去俄罗斯讲学。他说:"这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独特的跨境模式。"一夜之间,10年辛苦白费。

为什么连科学都不能幸免于战争?科学不是被认为超越战争超越国界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历史委员会Denis Guthleben对法新社表示:

人们常常有种科学家在象牙塔生活的错觉,科学完全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当代的科学研究从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在启蒙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文人共同体”,随后诞生了超越国界的“学者共和国”,这一团体越来越壮大,今天涵盖全球数百万人。

因此每当发生国际冲突,科学首先受到冲击,这必然对科学造成伤害,因为交流是科学的本质。

这种断裂并不新颖。1870年的普法战争,20世纪的两场大战都有先例。

一战爆发前夕,法国与德国科研界关系异常紧密,研究也相当前沿,仅仅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周,93名德国科学家,包括著名的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全都站在本国的旗帜下。倒退空前,断裂残酷,信息交流切断,特别是刚刚出现的有关用于战争的煤气等敏感项目的研究。

大战结束后,德国科学家一直被排斥在一边。1930年代开始,德国的科研完全服务于军事,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众多的德国犹太科学家逃亡外国。不过,战争一结束,科学交流很快重新上了轨道。

俄罗斯先例

1968布拉格之春,1980年代苏军侵略阿富汗,与外界的科学交流都曾发生过中断。

从1945年以后,俄罗斯一直被视为是科学大国,尤其在物理、化学及数学领域。1958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前苏联签署科研交流协议,恰恰是在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卫星之后,科学界很震动,西方国家意识到苏联处于前沿,促使戴高乐与美国保持距离。

从那时起,法国与莫斯科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尽管这种联系不像与美国、英国或德国那样紧密。例如,在大约50000篇论文中,每年大约有2000篇在同行评审期刊共同出版。

侵乌战争爆发后,担心本国科学将在全球竞争中落后,三月份,7000名在俄罗斯工作的科学家签署要求停战的呼吁书。

在西方这边,诸如牛津、哈佛等一些著名大学的教授周四在『科学』期刊联名呼吁,不要抛弃俄罗斯同行。

尽管这样,联系仍然没有完全断绝。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公共机构已经暂停了与莫斯科的新合作,但仍维持在俄罗斯境内的国际实验室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