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持续、法国总统选举、新冠后遗症和本周更多重要故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过去的一周,上海疫情持续,虽然当地政府定出“社会面清零”的目标,但官方的数字显示每天的新增感染人数仍然维持在20,000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8%。第一季度GDP增长率还未完全体现本轮上海疫情的影响。
而随着许多国家宣布新冠肺炎的大流行阶段结束,研究开始发现,一些病毒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最终引发一系列影响深重的疾病。
刚刚过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下新闻内容受到读者的关注。如果你错过了它们,BBC中文带你一一回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自3月27日上海宣布实施严厉的“封城”措施以来,至今每日新冠感染人数仍维持在差不多两万。上海官方已设下4月20日前实现新冠病毒“不在隔离区以外传播”的目标。但这三周以来,严峻的疫情及严厉的管控政策,让上海市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BBC中文采访到几位在上海居住的民众,家在外地、只身在上海闯荡的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封城生活中的经历和观察。其中两位受访者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观察,在各自的小区群里,保守估计至少有8成居民情况相似。
对于封城或动态清零,一开始并不反对(因为有深圳的成功借镜)。但在亲身经历食物或医疗危机后,上海市民挑战公共防疫政策的声音开始高涨。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8%。
这一数据高于多家机构和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但相比全年5.5%的增长目标还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季度GDP增长率还未完全体现本轮上海疫情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已“封城”三周,但疫情并没有显著改善。 有经济学家研究估算,如果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实施封城两周,对当月全中国GDP的影响大致在2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约有7%是来自于当地封城对其他城市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法国选民将在4月24日第二轮投票中,在极右翼候选人勒庞和领导着中间派运动的现任总统埃马克龙之间做出选择。法国这场也被称为“路线之争”的大选最终谁将胜出,引起国际间密切关注。
马克龙和勒庞为法国提出了未来五年内两个截然不同的构想 --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欧盟官员担心,大选的争夺结果可能将决定欧盟的未来;美国和中国也在密切跟踪,因为勒庞谈论美国和中国的话也很不寻常。
无可争议的是,如果勒庞胜出,至少会在布鲁塞尔引发冲击波,甚至可能波及全球格局。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大流行的终结并非意味着我们大获全胜——一些病毒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最终引发一系列影响深重的疾病。
20世纪60年代,流行病学家在研究1918年西班牙流感幸存者的长期健康状况时,注意到一个不寻常的趋势。那些出生在1888年和1924年之间的人,疫情流行时还是婴儿或儿童,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阶段,比其它年代出生的人患帕金森症的比率高两到三倍。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尽管几个世纪以来流感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已经早有医学记录——1385年西班牙流感后即有病例。那次流感感染了全球约5亿人。但西班牙流感与帕金森症的关系使科学家可以确认流行病可能造成后遗症的高风险。
图像来源,Netflix
网飞在新冠期间大受欢迎。
网上流媒体订阅平台网飞(也称奈飞,Netflix)10多年来首次出现订户下降情况。网飞说,在2022年第一季度失去20万订户。
由于网飞在包括美国和英国等主要市场提价,同时又因乌克兰战争撤出俄罗斯,订户锐减。网飞警告,未来还会有更多损失。该公司暗示,在推动新增用户同时将会打击共享密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