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詹威克
2022-04-27T10:28:35.273Z
台北市一位防疫人员在运送病患途中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叫做Omicron型的新冠肺炎(也就是中國所稱的奧密克戎)是這波台灣疫情的主要病毒類型,確診案例從年初的零星個案,到突然每日數以千計,說不緊張肯定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台灣過去兩年一直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現在卻不再公佈確診者足跡、縮小接觸者的隔離範圍,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像是學校優等生突然不再溫習功課一樣。

從官方的解釋來看,雖然口中不説,但是似乎路線的確是朝向「共存」方向前進;總統蔡英文說重點是「減災」、行政院長蘇貞昌講「新台灣防疫模式」。

但是對開放邊境,中央疫情指揮官(台灣防疫最高官員)陳時中卻是給了一個模糊不清、但是偏向否定的答案,就是「要看國際疫情而定」。 不同病毒

猶記得去年(2021)的五月中旬開始,台灣因爲爆發大規模疫情而進入三級警戒,不但大家都要戴口罩、餐廳禁止内用、學校停課,到同年八月疫情才趨緩,但是已經造成八百多人因染疫死亡。

雖然當時造成疫情的是潛伏期較長、主要侵襲肺部、致死率非常高的Delta型病毒(德爾塔病毒),而這次來襲的是理論上潛伏期和傳染期都比較短、主要侵襲上呼吸道、致死率低的Omicron奧密克戎型病毒。

但是因疫情而過世的八百多條人命對台灣民進黨政府而言,心理上的打擊不可謂不小,政治上也失分不少,就算是現在戰略清楚,也就是求共存、不追求清零,戰術上卻謹慎小心。

4月26日的台北街头,来往行人都戴着口罩

此時彼時

2021年的那一波疫情發生時,台灣正處於缺疫苗的尷尬階段,也許是學習到了經驗,這次台灣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通過媒體、專家甚至政論節目的名嘴向社會大衆解釋Omicron奧密克戎型病毒的低致死率和高傳播率。

這種强調「病毒流感化」的科普宣傳看來收到了相當大的效果,更何況如今大約八成上下的人口已經接種了兩劑疫苗,而治療藥物也已經到手,輕症不再送院隔離,醫療量能雖然不敢說絕對沒問題,但是狀況已經比2021年好許多。

延伸閲讀——台灣新冠疫情延燒 「共存」仍需克服兩大關卡

另外政府一直宣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的可能性,現在更有專家强調如果套用韓國的疫情模式推估,死亡人數可能會達到1.6萬人、確診人數更有可能到350萬到500萬例。

聽起來的確嚇人,但是從社交媒體、網路論壇等等地方的留言反應看來,大部分的人把這些警告看成是心理上「打預防針」、「做心理建設」,雖然不到氣定神閒的地步,但是好像政府是希望能夠達到「戒慎而不恐懼」的效果。

上海因素

台灣社會氛圍能否接受「與病毒共存」沒有辦法確定,但是意外地來自對岸的封控措施幫台灣向共存的方向推了一把,各種媒體幾乎每日都關注著上海的「動態清零」。

社交媒體上流傳在對岸被禁的《四月之聲》還有上海小區缺乏食物、不能看病、鼓噪、責駡官員等等的短影音和圖片。

上海當地有不少的台灣人定居,台灣人對上海的認識和關係也比先前的吉林、鄭州密切的多;台灣從病毒入侵境内以來,從來沒有所謂的封城,所以看到上海所實施的封控措施,驚嚇的程度可想而知。

這讓「共存派」的台灣人有了放棄清零的理由,而「清零派」即便不是銷聲匿跡,就算表達支持清零,也會立即被「圍剿」,,但是多少顯示了「共存」儼然已經成爲輿論的主流。

如果說要判斷台灣何時才會真正地「與病毒共存」?也許就要等到政府把社會大衆的心理建設完全、才會聽到官員嘴中說出「與病毒共存」這幾個字,在那之前,台灣就應該還是繼續「新台灣防疫模式」、盡可能「減災」了。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