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李澄欣
2022-04-28T13:44:06.893Z
停辦的決定引起外國記者會內部反彈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國安法壓力下,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本週突然煞停人權新聞獎,外界關注鄰近地區會否接手。

據德國之聲了解,台灣外媒圈近日曾討論協辦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但由於所需資金與人力資源仍未明,有知情人士稱「一切都言之尚早」。台灣外媒記者協會迄今未對此公開回應。

香港外國記者會正值換屆,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週三(27日)發內部電郵指,估計現時大部分董事將連任,故停辦本屆獎項的決定「不太可能被推翻」,但他表示「絕對有信心」獎項將延續下去,「由於在香港舉辦該獎項已經站不住腳,它可能會找到新的舉辦單位、在新的地點繼續舉辦」。信中沒有作出進一步說明。

人權新聞獎自1995年起舉辦,今年第26屆的評審已完成,原定於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公佈結果。

據《明報》及HKFP取得的完整得獎名單,在國安處搜查後停運的網媒「立場新聞」,今年獲得9個大小獎項,報導涵蓋「35+初選」案、元朗7.21襲擊事件、支聯會、智慧監獄及《蘋果日報》停運等新聞;今年初停運的「眾新聞」也獲得5個獎項。

在台港人團體曾在台北街頭聲援香港新聞自由

前立場記者:失望、無奈

一名不願具名的得獎者、前立場新聞記者向德國之聲表示,疑惑若交由其他地區舉辦頒獎禮,實際上將如何操作,「是整張名單會轉交接手單位?形式又是如何?」,但他認為若台灣有團體願意接手協辦「當然是感謝」,「對於失去了被肯定機會的記者們來說,可以獲得肯定當然是一件好事」。

他續嘆道,現在香港與台灣已經沒什麼可比性,「 一個是民主社會,一個是威權獨裁社會,新聞自由必然天差地別」。

他表示,得悉自己所屬的立場新聞包攬多個獎項、卻無機會領獎後,深感失望和無奈。「始終公司(立場新聞)結束,一個獎項是代表了同事們過去一年的工作獲得肯定。假如真是如報導所言,是因為公司的緣故而取消頒獎,某程度上,就好像由一個新聞工作者組織,宣布這些報導都是『違法』」。

異地頒獎失意義

另一名獲攝影獎的自由記者匿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也表示,為立場新聞、眾新聞、《蘋果日報》的記者朋友感到不忿。「報名時已經有預感這是最後一屆,也是立場的朋友們最後留名的機會,FCC卻大刀一揮,為著難以理解的理由取消獎項。」

他認為,人權新聞獎在25年前成立,象徵著香港新聞自由尚存、香港未死,「今天可謂真正終點了」,若獎項搬到其他地區舉辦,就失去原有意義。「有些事不是在地,意義就不在了,正如國殤之柱即使在台灣重建,也已經從香港的歷史土壤脫根。靈根可不會那麼容易自植,花果已飄零。」

2021年12月29日,香港警方國安處派上百名警員搜查立場新聞辦公室,拘捕多名高層並凍結該媒體6100萬港元資產。

首年由FCC獨力舉辦

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瑞凱德在頒獎前兩週、25日發表聲明,以香港「新紅線」下充滿不確定性、「不想誤墮法網」為由,宣布停頒今年人權新聞獎。有報導指,該會考慮到立場新聞獲得多個獎項,擔心構成法律風險,當中有得獎作品曾被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點名批評。

停辦的消息震動新聞界,也引起香港外國記者會內部反彈,多名委員辭任該會新聞自由小組,並公開批評停辦的決定。

人權新聞獎原本由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香港外國記者會、香港記者協會聯合舉辦,但特赦組織去年撤出香港,而記協在親北京陣營打壓下退辦,今年的獎項由香港外國記者會獨立籌辦。

該獎項旨在表彰亞洲區人權新聞報導,提高公眾對人類基本權利的尊重。根據流出的得獎名單,中文組別除了香港媒體之外,台灣《鏡週刊》關於《蘋果日報》停刊的報導也贏得突發新聞大獎。

英文組別方面,多個國際媒體獲獎,包括《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法新社、CNN、BBC、Frontier Myanmar等,作品觸及緬甸政變、阿富汗撤軍事件、新疆人權問題、巴基斯坦對異見人士施行酷刑等議題。

相关图集:香港告别《苹果日报》

创办人黎智英:《苹果日报》1995年由富商黎智英创办。少年时从广东偷渡至香港的黎智英曾公开支持89民运,并因此受到大陆官方的制裁。他于1990年创办壹传媒有限公司后,旗下出版《壹周刊》等报刊杂志,之后扩展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并于2003年创设台湾《苹果日报》。黎智英曾在电视广告中咬着苹果说「每日一苹果,没人骗到我!」
颠覆香港报界:为吸引读者,《苹果日报》采用彩色印刷、新潮排版及口语化大标题,内容上也包罗万有。该报创刊短短几个月内,便彻底颠覆了香港报业的游戏规则。不过该报为了销量不惜哗众取宠,因狗仔队文化丶卖弄色情暴力等,被指过分煽情和娱乐化,并不时陷入道德指责以及司法纠纷。但其调查性报导也得到读者的认可。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的传媒公信力调查显示,《苹果日报》在香港收费报纸中排名第三。
拒绝被“染红”:该报立场鲜明,有多个时事评论专栏批评中共高层和港府,并经常报导内地维权人士如刘晓波等状况,同时高调支持香港民主运动,多次在社会运动中表态,甚至呼吁读者上街。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後,《南华早报》丶《明报》等多家本地报章相继被中资入主丶收购,《苹果日报》被视为香港唯一未被「染红」的主流媒体。
国安法紧箍咒:从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返修例运动中,《苹果日报》可谓立场鲜明。2020年8月10日,该报创办人黎智英涉《香港国安法》 被捕,《苹果日报》总部被警方搜查。次日该报头条标题为"苹果一定撑落去",印量由两星期前的7万多份涨到55万份,市民们排长队购买。
台湾停刊:2021年5月15日,发行18年的《台湾苹果日报》宣布停刊。公告称,“《台湾苹果日报》在新闻战场并没有输”,而是“输在香港局势恶化,造成我们无法再长期支撑亏损”,因此 “忍痛割捨纸本”,集中资源发展《苹果新闻网》。同一天,其母公司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的财产被冻结,香港保安局的依据是“香港国安法”。
逮捕高层 冻结资产:2021年6月17日,警方以涉嫌违反国安法为由第二次搜查《苹果日报》,拘捕5名报社高管。该报被指刊文呼吁外国制裁香港及中国,涉嫌“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 当局还冻结《苹果日报》三家关联公司资产共1800万港元,造成报社无法继续运营。
民众排队购买最后一份报:6月23日,壹传媒宣布,《苹果日报》24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后,即日停刊,网络版也同时终止运作。最终版的头版标题是“港人雨中痛别,我哋撑苹果”,印刷了创纪录的100万份。香港街头再次出现市民排长队买《苹果》的景象。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