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前左)在上任後首度亞洲行期間說,若中國攻台,美國會採軍事介入。(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前左)在上任後首度亞洲行期間說,若中國攻台,美國會採軍事介入。(美聯社)

(中央社華盛頓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在上任後首度亞洲行期間說,若中國攻台,美國會採軍事介入。有專家說,拜登刻意淡化以往的戰略模糊政策;也有分析指,這替美國一貫立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正在亞洲訪問的拜登昨天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聯合記者會,有記者詢問,美國是否會在中國進犯台灣的情況下採軍事介入?拜登回答「是」。

路透社分析,就連一些贊成華府捨棄對台「戰略模糊」政策的人都批評拜登,說他將議題模糊化的做法恐怕會促使中國更早採取行動,同時又未給予台灣正式安全保證。

但也有些政策分析師如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塞克斯(David Sacks)說,拜登的外交政策經驗豐富,且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與岸田文雄舉行記者會時表態,因此他認為拜登並非口誤。

不過,美國白宮和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拜登發言後很快解釋說,美國立場並未改變。

儘管如此,分析師注意到,拜登政府不只一次說出會捍衛台灣,如今綜合來看,顯示拜登個人的傾向是下令進行某種干預。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說:「他堅信美國應該對中國軍事犯台做出回應。至於這究竟意味什麼、美國對捍衛台灣做出什麼承諾,則模稜兩可。」

路透社分析寫道,拜登給自己留了很大的轉圜空間,尤其是關於所謂軍事介入是否意味著派遣美軍參戰的問題。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和國務院均未回覆路透社關於這個議題的提問。拜登自己今天雖說美國沒有變動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但也未說明是否會出兵捍衛台灣。

拜登政府數度提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示意中國不該對台灣動同樣的念頭。

然而,美國政府也不希望與擁核的俄羅斯起衝突,表明支持烏克蘭的行動雖包括提供大批武器,但不構成直接軍事介入。

在拜登政府不願冒險與俄羅斯直接開戰情況下,拜登昨天的言論或許能安撫美國安全夥伴的一些疑慮,但也可能引發區域在美中對立威脅的憂慮。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就說:「我不認為這有助於維繫區域安寧及台灣安全。」

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 German Marshall Fund)台灣議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拜登的言論可能引發嚇阻中國的反效果。

她說:「我認為目標是正確的,但我也認為圍繞在美國政策上的混淆會破壞嚇阻力,可能引發我們原本試圖嚇阻的攻擊。」

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專家成斌(Dean Cheng)說,如果華府要捨棄對台模糊政策,動作最好快點。

他談到拜登關於台灣的發言時說:「這可能在北京製造了時間緊迫的感覺。如果美國逐漸轉向戰略清晰,中國或許會想在美國宣示之前採取行動。」

美國退役陸戰隊上校、現任「日本戰略研究論壇」(Japan Forum for Strategic Studies)研究員紐夏(Grant Newsham)則說:「這項聲明夠明確,中國若犯台,美國不會袖手旁觀。」

法新社提到,拜登的言論雖給了台灣數十年來最明確的保證,但也替美國一貫刻意模糊的立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台灣議題專家宋文笛認為,拜登試圖「魚與熊掌兼得」。

他說:「拜登的『口誤』和隨後的澄清,若從下意識的角度來看,仍讓人感覺美國增強了戰略清晰目標的決心,而不產生(戰略)清晰的成本。」

法新社報導,葛來儀說,根據台灣的民意調查,自俄國入侵烏克蘭後,相信美國會捍衛台灣的比例就在中國宣傳之下大幅滑落;此外,拜登也可能是想讓擔心台海情勢不穩定的岸田文雄放心。

因此她認為,拜登「淡化了戰略模糊政策,我想是刻意為之」。

但她也表示,拜登的言論留下了一些未解答的疑問,很難說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捍衛台灣。

不過,台灣擁有一項對美國經濟而言至關重要的資源:半導體。

根據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今年的研究,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產量有92%來自台灣。

新美國安全中心在模擬中觀察到,台灣正尋求一種熟悉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美國在達成可自由取用能源的默契之下,承諾保護產油的波斯灣國家」。

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說,拜登必須在明確、備妥的文本中說明政府轉向「戰略清晰」,「否則,持續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可能會激怒而不是嚇阻中國共產黨,這對誰都沒好處」。(譯者:曾依璇/核稿:蔡佳敏)1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