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病毒无法消灭,记忆却被清零
2022-05-01T13:46:41.274Z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上海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作者林雅铃指出,上海市作为中国及全球重要经济金融中心,截至2021年底共有82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在上海,其中有121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上海同时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2021年货柜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因此,当上海市政府启动封城后,不仅中国经济成长受到影响,全球经济、生产供应链也都遭受冲击。
此次上海及周边地区相继封城,恐将再次引发企业外移或是转移生产线的风潮。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和中国美国商会近期调查显示,随著防疫管制措施的持续,有近20%的企业已经考虑将生产线移出中国,更有近50%的企业将减少在中国的投资。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也指出,在疫情封控措施无法确定何时结束的情况下,在上海的日本企业也将考虑把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显见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再次伤害企业生产获利与经营信心,进而引起另一波产线转移。
维持动态清零的代价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网络媒体"歪脑"发表文章《沉默成本反噬中国防疫政策,决策者走不出"清零"的恶性循环》,作者张震指出,一批中国城市的疫情远不及上海严重,但也采取了足不出户的"封城"模式。其中规模较大的包括经济重镇江苏苏州、安徽芜湖和吉林省吉林市;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西安、太原、西宁;边境城市瑞丽、东兴。根据日本银行野村证券统计,过去一周中国共有45座城市处于封控状态下,涵盖中国约三分之一人口和7.2万亿美元经济产值,比4月初增加一倍。
文章指出,"动态清零策略"的支持者惯用"共存"国家闯关时的数据,例如越南大量工厂员工返乡,瑞典20%职工同时请假,又或是香港医管局大量医护人员感染,论证其的危害,并且刻意将"共存"最差的一个月和"清零"最好的时刻对比,宛如"田忌赛马"。但是数据显示,当韩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迈过过第一季度的"关",便可将疫情成本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准,而中国大陆却"逆势超车"。如果这样的政策持续,维持动态清零的代价,可能比疫情头两年"躺平"的代价还要高。
相关图集:“全域靜態管理”的上海和瑟瑟發抖的北京
国民记忆被"动态清零"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抗议上海封城的,拳头落在棉花上》,作者韩大狗说,视频作品《四月之声》是一次不满的集中爆发,让人想到2020年2月人们对李文亮的集体悼念。然而,肉眼可见的是,两年之后,宣传部门的反应快了很多。这一次,这个影片没有再形成一个哭墙。
文章说,虽然自2020年李文亮事件以来,人们仍然随时在李文亮的微博"哭墙"下留言倾诉,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曾经以自己的死亡换来中国民间对官方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反抗浪潮的人物,如今也并不能再阻止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碾压;而李文亮甚至是过去两年大陆舆论场中,人们仍然能够记得的唯一形象--"发哨子"的艾芬医生没有再接受过采访,方方从很多人的脑海中消失了,而红十字会安然无恙。
作者指出,今天的中国,虽然距离实现COVID"动态清零"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但记忆却被"动态清零",语言则被"静默管理"。或许更诡异的是,我们现在已无法看清,究竟哪一种清零对这个国家的当权者而言更为重要。中国领导层对于阳性清零固然偏执,但对于舆论的清零,这些领导即使不是更为看重或者下了更大的功夫,也毫无疑问是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台湾防疫靠什么赢香港?
台湾"风传媒"发表文章《习近平输给李显龙,台湾能赢香港?》,作者陈国祥认为,病毒是无法消灭的,防疫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民众生命健康,而不应赋予意识形态意涵。到一定阶段后,防疫就需向"脱疫"转换,在科学防疫的指引下,绘制由清零到共存的路线图,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进行过渡,把握社会常态化的节奏,循序渐进松绑防疫限制。 新加坡率先走上与病毒共存的脱疫道路,堪称全球抗疫的成功范例。政府透过高比例的疫苗三针施打,编织了绵密的抗疫网,在"生命与生活之间"取得高度平衡。
文章说,香港防疫措施不比台湾宽松,但因破口较多,所以一度陷入染疫风暴。台湾会不会步香港后尘?答案恐难乐观。台湾疫情凶猛延烧,本土病例持续攀高,防疫指挥官陈时中坦承指数型爆发即将出现,间接承认疫情已失控。台湾未来几个月如果情况没有恶化到香港那般惨状,主因应该不是政府防疫措施与资源完全到位,而是居住环境与医疗条件较优。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