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籲中國改變「清零」 研究警告冒然放棄恐百萬死
2022-05-11T02:38:39.524Z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週二(5月10日),針對中國「清零」政策罕見表態。
譚德賽在新聞發佈會上說:「考慮到病毒的表現還有我們現在對未來的預期,我們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他補充道,世衛已與中國專家討論過此問題,並表達了「清零」政策「不可持續」的想法。
他說,「轉變非常重要」,如今對該病毒更加了解,也有更好的抗疫工具,是時候改變策略了。
世衛緊急事務主任瑞安(Mike Ryan )接著表示,自2019年底武漢爆發疫情以來,中國已通報15000人死亡——這個數字比起美國的近100萬人、巴西的66萬多人和印度的52萬多人相比,相對較低,考慮到這一點,「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想要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遏制新冠病毒傳染,是可以理解的」,但還需要考慮清零對人權的影響。
對於中國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數,外界對官方統計的可靠性一直有所質疑。
瑞安稱:「我們需要在控制措施與其對社會、社會的影響之間取得平衡,這並不總是容易校準的。」
相关图集:“全域靜態管理”的上海和瑟瑟發抖的北京
中國堅持「清零政策」,該政策導致數百萬人持續被迫封鎖在家。上海自3月底以來,已經封城超過一個半月,居民的憤怒和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疫情持續的北京則嚴陣以待。
過去2個月,嚴格防疫措施引發許多爭議,包含強迫患者帶至環境不佳的方艙醫院、強制規定封鎖在家「足不出戶」、防疫工作人員或警察過度強硬「執法」等,受到許多中國民眾批判。
中美研究:冒然放棄「清零」風險高
面對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大多數西方國家已陸續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疫情以來一直「清零」的台灣,自4月底疫情爆發後正逐漸轉向「共存」。外界關注中國未來是否可能鬆動立場。
近期有中國及美國的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中國不採取任何保障措施、冒然放棄清零政策,恐面臨超過150萬人確診死亡的風險。
根據路透社週二(5月10日)的報導,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復旦大學,並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的支持,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
研究透過模型預測,若沒有適當的保障措施,例如加強疫苗接種和治療支持,根據蒐集到的有關全球數據,對重症監護的最高峰需求將超載15倍,可能導致約150萬人染疫死亡。
然而該研究也指出,中國完全放棄「清零」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風險,但可以通過其他措施大大減輕影響。如果重點關注疫苗接種——中國80歲以上老人只有約50%完全接種了新冠疫苗——並在保持部分限制的同時提供抗病毒藥物,死亡人數可能大大減少。
熟悉該項研究的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高本恩(Ben Cowling)博士表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出現,提供了擺脫『清零』的機會。我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可以等待的。」但他也警告,過渡必須是漸進的。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
中國防疫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人,日前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撰文談上海疫情。該醫學專家團隊表示,上海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封鎖在所難免,「病毒擴散到其他地方......可能會產生難以想像的嚴重後果。」
該文章稱,「上海和其他城市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將有助於度過目前全國人口免疫屏障尚薄弱的短暫階段」,並指出中國60 歲及以上人口中,仍有約4900萬人尚未接種疫苗。
4月底,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則曾表示,中國是人口大國,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體不足,資源配置也不平衡,「『一老一小』疫苗接種率總體上還不夠高,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衝擊,如果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所謂『躺平』的策略,醫療衛生資源將會面臨嚴重擠兌風險」。
他稱,「動態清零」為加強疫苗接種,加快藥物、疫苗的研發留出了時間窗口。
(路透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