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总工时锐减 中国居首
2022-05-24T10:41:14.508Z
(德国之声中文网)国际劳工组织(ILO)周一发表最新观察报告称,经过2021年最后一季度的大幅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的工作时数明显下滑,比2019年第四季度(新冠危机前的基准)低3.8%,相当于减少1.12亿人次的全职工作岗位。
报告指出,中国近期因新冠防疫措施而减少的工作时数,占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工作时数下跌的86%。
除了中国的防疫限制外,乌克兰战争冲也击了全球经济。报告指出,乌克兰冲突已经对劳动市场产生影响,乌克兰的工时暴跌,俄罗斯的工时也大幅下滑,与2021年第四季度相比,分别下跌15和1.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面临通胀压力,尤其粮食及能源价格,全球供应链中断、金融压力上升以及货币政策的紧缩,尚未对世界各地的劳动市场产生全面影响。与新冠封锁对工作时间的直接影响相比,金融和其他冲击造成的经济活动下降,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才能完全显现。“2022年工时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越来越大。”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Guy Ryder)表示,这些数字尚未全面反映出乌克兰战争的冲击。该组织认为,工作市场的前景越来越不明朗,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今年第二季度将减少相当于1.23亿个全职就业机会。
莱德说:“这里存在非常真切的危险,无论我们何时发布下一份观察报告,下次引用的数据可能将代表劳动市场状况的急剧恶化。” 国际劳工组织表示,在能源价格及供应链问题导致的通货膨胀下,若工人的收入无法跟上,将对经济和就业市场复苏构成威胁。报告指出,近期内出现薪资-价格螺旋上升的风险较小,2021年实际薪资增长速度比疫情之前缓慢。
“以人为本”的复苏
报告还写道,较富裕及较贫穷经济体在复苏时期的差异不断拉大。高收入国家的工作时间开始恢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在今年第一季度依旧受挫,与疫情前相比分别存在3.6%和5.7%的差距,这样的分化趋势在今年第二季度可能加大。
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也发现,疫情爆发两年后,多数劳工的收入还未恢复。2021年,五分之三的工人生活在劳动收入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国家。此外,疫情期间的性别差距也在扩大。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工时的性别差距比危机前的基准大0.7个百分点。非正规就业的妇女受影响幅度最大。从收入群体来看,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国家的性别差距增幅最大。
2021年底和2022年初,发达经济体的职位空缺急剧上升导致劳动市场趋紧,对于求职者而言,工作岗位数量上升。但总体而言,没有强力证据可以表明劳动市场普遍过热。因为许多国家仍有相当多的失业和剩余劳动力。
随着乌克兰危机加剧,生产和贸易中断,粮食及商品价格上涨冲击贫困家庭和小型企业,特别是非正规经济部门。
“全球劳动市场的复苏出现逆转。不平衡和脆弱的复苏因为各种危机加深而变得更加不确定。这对工人及其家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将会是具有毁灭性的,甚至演变成社会及政治混乱。”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如是说。
“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共同努力,专注于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复苏。”
(国际劳工组织、路透社、德新社)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