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學者:重要性大於助台納IPEF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日電)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與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今天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學者認為這顯示台灣地位大躍升,美國正式將台灣當成如日本、歐盟一般的重要經貿夥伴。新倡議是「迷你IPEF」概念,重要性遠大於協助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什麼?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台灣與美國雙方推動貿易協定的路徑圖,內容以高標準為目標,將有利台灣爭取參加CPTPP。
倡議針對11項議題,包括貿易便捷、法規制定、農業、反貪污、中小企業、數位貿易、勞工、環保、標準、國營企業與非市場經濟。
首次會議預定2022年6月底在美國華府舉行。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依據台美倡議內容,可切分成3種類型,第一,觸及台美雙邊問題,例如農業;第二,具「迷你IPEF」概念,代表美國決定將印太區域戰略重點放入台美雙邊推動;第三,涵蓋多邊意義,例如WTO改革、產業補貼等議題。
李淳指出,這3個類型是美國目前在雙邊、印太區域、全球多邊貿易推動主軸,也是美國前幾週和歐盟開會重點,反映美國現在已將台灣當成如日本、歐盟一般的重要經貿夥伴,「和其他友邦談什麼,也跟台灣談什麼」,是以往不可能發生的事。
IPEF小百科
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由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10月在東亞峰會提出,目的是填補美國在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現稱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後,與印太地區交往的缺口。
架構內容將涵蓋貿易推廣、數位經濟及科技標準、供應鏈韌性、減碳及潔淨能源、基礎建設、勞動標準等議題,具體細節尚待公布。
但他強調,新倡議的重要性遠超過台灣能否加入IPEF,從美國決定將與歐盟談論議題也和台灣討論可發現,「我們的重要性比以前大很多」;若只在乎新倡議是否有助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其實「有點太小看了」。
台美TIFA小檔案
- 台美在1994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1995年至2016年間召開10次會議,輪流在台北、美國華府舉行。
- 從2004年起,TIFA層級提高為次長級對話。
- 2016年10月,雙方在農業、區域與多邊合作、智慧財產權及醫藥品、技術性貿易障礙與投資及透明化議題5大領域的深化合作達成共識。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一次會議將在6月稍晚在華府舉行,雙方盼在貿易便利化、監管實踐、農業、反腐敗、支持中小企業貿易、利用數位貿易好處、促進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支持環境與氣候行動與標準、國有企業與非市場政策與做法等領域,達成高標準承諾與具有經濟意義成果。
李淳認為,目前看來討論範圍會包含由USTR在IPEF架構下主導的勞工標準、數位經濟、環境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但未必是建立新規則,也許偏向資訊交流,例如目前的物流之亂,可透過交流,先釐清是否真面臨物流瓶頸或隱含人為因素。(編輯:林淑媛)1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