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1日電)新華社刊物「半月談」今天發表評論說,中國經濟正在非常關鍵時刻,但「穩經濟」根基不牢固。各地做好一攬子政策「規定動作」同時,還可拿出「自選動作」,多謀劃立竿見影的穩增長項目。

這篇評論並坦承,疫情對中國經濟形成嚴重衝擊,客觀上為今年實現5.5%的年度成長目標「帶來困難」。應該通過各種手段挖潛,努力完成今年的成長目標。

評論指出,中國經濟正處在非常關鍵的時刻。今年3月以來,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的傳播,多個一線城市相繼出現疫情,影響生產、投資、消費各個方面,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如何推動經濟發展迴歸正常軌道,努力實現5.5%的年度增長目標,成為當前的中心工作。

評論說,面對嚴峻的內外部挑戰,5月底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地方版的相關政策也紛紛出爐。但需要看到的是,當前「穩經濟」的根基還不牢固,從「企穩」到「復甦」需要經歷一段複雜的信心修復、元氣修復過程。

這篇評論直指,某種程度上,「穩經濟」是比防疫更艱鉅的任務,必須保持充分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緊迫感。其中,要把「預期修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因為,預期如果不穩定,個人就不敢消費、企業就不敢投資,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停滯。

評論坦承,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各地在政策執行層面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中長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碎片化執行,同時一些輿論訊息也引發對政策的誤讀,對市場主體的恢復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修復和穩定市場預期,首先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職責,積極推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並慎重推出收縮性政策;而地方政府也要積極行動起來,把形勢講清楚,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務送上門。

評論強調,「把一攬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各地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還可結合實際拿出「自選動作」。各地各部門要開動腦筋,多謀劃一些「一箭雙鵰、立竿見影」的「穩增長」項目。

文章最後說,全體中共黨員幹部必須知責明責、知重負重,確實把第2季經濟穩住,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受益主體應享盡享,充分釋放政策效力,助力經濟趨穩回升。(編輯:邱國強)11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