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尹錫悅(前中)首次應邀出席北約峰會。(圖取自facebook.com/sukyeol.yoon)
韓國總統尹錫悅(前中)首次應邀出席北約峰會。(圖取自facebook.com/sukyeol.yoon)

(中央社記者廖禹揚台北30日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順利落幕,首次應邀出席的南韓政府對此行自評「超越預期目標」,雖然南韓外交部多次表示出席並非為排斥特定國家,但在外交立場上表現明顯更傾向西方國家。

北約今年首次邀請南韓、日本及紐澳等非成員國出席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峰會,引發中方不滿,認為由美國主導的北約意圖以此擾亂亞洲秩序,南韓外交部則對此多次聲明,出席北約峰會是為與共享核心價值觀及規範的國家探討全面合作方案,並非為排斥特定國家或地區。

但在提及共享價值觀及規範的說法上,很難不讓外界聯想到中俄體制與西方國家主流價值差異。這次應邀出席北約峰會,成為尹錫悅開展「價值外交」的第一步,自詡自由民主國家的南韓,與追求共同價值規範的西方社會將更緊密合作,並藉此在北韓核問題上爭取西方國家更多支持。

保守派的尹錫悅上任後對外交重心放在制衡北韓上,與以懷柔政策意圖促進兩韓合作的文在寅政府不同,尹錫悅政府採取強化與美日合作態度,在相關問題上對北韓及支持北韓的中國態度都更強硬。

身為史上第一位出席北約峰會的韓國總統,尹錫悅29日會議中演說強調北約與印太地區的合作關係,表示國際社會的緊密合作讓自由和平更獲保障,期盼北約與印太地區的合作關係能成為守護普世價值的基礎。

尹錫悅也藉這次出席北約峰會機會,積極進行雙邊及多邊外交,2天下來共進行16場外交活動,在雙邊會談場合中,總是以「價值合作」作為開場白;在與北約亞太地區4個夥伴國(AP4)及美日韓峰會中,南韓、日本、澳洲、紐西蘭等4國都同意以下半年為目標,擬定新印太戰略,必要時與歐洲國家商議,展現與西方國家積極合作意願。

韓聯社報導指出,在美中紛爭激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新冷戰」局面行程同時,北約峰會對中國牽制的意義更為明顯,這次時隔12年公布的新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首次提及中國;原本行程未定的AP4峰會在舉行當日突然敲定,很有可能也是為牽制對印太地區國家參與北約峰會大表不滿的中方。

對於中國的不滿,韓國內部也有許多擔憂中方報復的意見,但南韓國務總理韓悳洙在媒體餐敘中重申相互尊重原則,指中國若因此採取報復並不合禮儀;南韓總統辦公室官員也說,相較於中方不一定會採取的報復措施,南韓受邀卻不出席所招致的批評明顯更嚴重,展現在安保外交上的對中原則。

美國國務院顧問查列特(Derek Chollet)接受南韓朝鮮日報專訪時表示,面對中國威脅,「美式解法的核心原則就是無論在印太地區、歐洲或任何地方,都與我們的同盟及夥伴緊密合作」,說明這次邀請南韓等夥伴國出席北約峰會雖史無前例,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他也說,「相信這不會是最後一次印太地區國家領袖出席北約峰會」,意指美方日後將為牽制中國,持續促進邀請亞太地區夥伴國家出席北約峰會。(編輯:黃自強)11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