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宪
2022-06-17T10:03:23.921Z
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去年停刊後只剩網媒《蘋果新聞網》,規模縮小。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香港來台灣落地生根的台灣《蘋果日報》近年歷經多次裁員與縮編,僅剩網媒台灣《蘋果新聞網》(簡稱《台蘋》),但《台蘋》近日也傳出即將易主與大量解僱消息,且買主可能具有中資背景引發台灣政府高度關注。

然而,《蘋果新聞網》的母公司—香港壹傳媒—日前卻否認易主,讓整起交易案更加撲朔迷離。

有內部員工向德國之聲透露,他們並未收到來自資方關於易主的明確消息,顯見外界有關解僱或易主的說法,就連自家員工也不太清楚。一名內勤剪接師則坦言,如今辦公室人數驟減,「已經準備好隨時會結束這份工作」。

交易案成羅生門

台灣《蘋果新聞網》在6月8日公告已完成交接。約一週後,台北市勞動局14日表示,收到該媒體通報的大量解僱計畫書,預計8月9日裁員280人,相當於9成以上的員工。隔日(15日),《台蘋》工會也在臉書發表聲明,呼籲資方主動對外說明。

就在外界以為交易案大局已定時,正在清盤中的香港壹傳媒有限公司14日卻發表公告澄清,指清盤人及旗下子公司沒有出售《台蘋》或其台灣業務,讓整起交易案宛如羅生門。

外界霧裏看花,《蘋果日報》台灣分公司代表人葉一堅週四(16日)再向全體員工發出公開信。信件稱,出售公告「是經過授權」,「6月8日公告需大量解雇員工,實在是因香港蘋果日報資金遭凍結,以致本公司金流斷鏈。」他也再次強調,多數員工都有機會轉移到新東家留用。

《台蘋》交易案高度在台灣社會引發討論,同時也受到台灣政府高度關注。台灣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台灣經濟部已經發函給台灣《蘋果日報》,了解到底是否有無交易存在,以及標的具體內容為何,先釐清相關內容後,才會從法律層面處理。

台灣關切中資疑慮

《台蘋》交易案受台灣政府高度重視,主要是因為外傳新東家可能有中資疑慮。綜合台媒報導,外傳港商黃浩與17Live共同創辦人潘杰賢,是共同收購《台蘋》的買主之一。台灣有民間團體擔憂,中資投資台媒可能變相執行《香港國安法》。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向媒體表示,若黃浩將來做了《台蘋》負責人,「它(港府)是可以要求,身為香港人的黃浩提出,蘋果日報資料庫裡面可以證明某一個人觸犯港版《國安法》的犯罪。」

相关图集:香港告别《苹果日报》

创办人黎智英:《苹果日报》1995年由富商黎智英创办。少年时从广东偷渡至香港的黎智英曾公开支持89民运,并因此受到大陆官方的制裁。他于1990年创办壹传媒有限公司后,旗下出版《壹周刊》等报刊杂志,之后扩展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并于2003年创设台湾《苹果日报》。黎智英曾在电视广告中咬着苹果说「每日一苹果,没人骗到我!」
颠覆香港报界:为吸引读者,《苹果日报》采用彩色印刷、新潮排版及口语化大标题,内容上也包罗万有。该报创刊短短几个月内,便彻底颠覆了香港报业的游戏规则。不过该报为了销量不惜哗众取宠,因狗仔队文化丶卖弄色情暴力等,被指过分煽情和娱乐化,并不时陷入道德指责以及司法纠纷。但其调查性报导也得到读者的认可。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的传媒公信力调查显示,《苹果日报》在香港收费报纸中排名第三。
拒绝被“染红”:该报立场鲜明,有多个时事评论专栏批评中共高层和港府,并经常报导内地维权人士如刘晓波等状况,同时高调支持香港民主运动,多次在社会运动中表态,甚至呼吁读者上街。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後,《南华早报》丶《明报》等多家本地报章相继被中资入主丶收购,《苹果日报》被视为香港唯一未被「染红」的主流媒体。
国安法紧箍咒:从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返修例运动中,《苹果日报》可谓立场鲜明。2020年8月10日,该报创办人黎智英涉《香港国安法》 被捕,《苹果日报》总部被警方搜查。次日该报头条标题为"苹果一定撑落去",印量由两星期前的7万多份涨到55万份,市民们排长队购买。
台湾停刊:2021年5月15日,发行18年的《台湾苹果日报》宣布停刊。公告称,“《台湾苹果日报》在新闻战场并没有输”,而是“输在香港局势恶化,造成我们无法再长期支撑亏损”,因此 “忍痛割捨纸本”,集中资源发展《苹果新闻网》。同一天,其母公司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的财产被冻结,香港保安局的依据是“香港国安法”。
逮捕高层 冻结资产:2021年6月17日,警方以涉嫌违反国安法为由第二次搜查《苹果日报》,拘捕5名报社高管。该报被指刊文呼吁外国制裁香港及中国,涉嫌“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 当局还冻结《苹果日报》三家关联公司资产共1800万港元,造成报社无法继续运营。
民众排队购买最后一份报:6月23日,壹传媒宣布,《苹果日报》24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后,即日停刊,网络版也同时终止运作。最终版的头版标题是“港人雨中痛别,我哋撑苹果”,印刷了创纪录的100万份。香港街头再次出现市民排长队买《苹果》的景象。

針對外界擔憂,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表示,「媒體本身可能遭到染紅,成為台灣的國安風險,政府相關部門也會採取必要的作為,避免國家安全及個人利益受到傷害」。

此外,台灣《自由時報》又指黃浩派其分身、香港《都市日報》社長李永康以「港蘋台灣分公司顧問」身分來台,進入《台蘋》主導結清及大量解僱員工,形同港府「黑手伸入台灣媒體」。對此,台灣移民署指出,若查有違法,將會廢止李永康居留許可,並限十日內離開台灣。

台灣官方各單位將該交易案提升至國安層級,有學者表示認可。美國奧克蘭大學新聞系的助理教授蘇巧寧表示,「因為中資不能在台灣投資媒體,因此媒體收購案應該要把它視為國安問題,該管就要管」。

她向德國之聲強調:「美國政府對於中資媒體,或與中國官媒緊密的媒體都有審核標準,台灣跟中國的特殊關係,就應該更密切地去關心。」

「這個《蘋果》已不是以前的《蘋果》」

台灣《蘋果日報》與已經停止營運的香港《蘋果日報》同屬香港壹傳媒所有,由港商黎智英創辦。雖然報紙名稱相同,但港台編輯部各自運作。2001年,黎智英進軍台灣媒體市場,創辦台灣《壹周刊》,兩年後再出版台灣《蘋果日報》,因其狗仔文化及腥羶色大大改變了台灣的媒體生態。

過去曾榮登台灣銷售第一的《蘋果日報》,其紙本去年停刊後只剩網媒《蘋果新聞網》,規模持續縮小。美國奧克蘭大學的台灣學者蘇巧寧說,《蘋果日報》對台灣的影響力很大,當年改變了台灣媒體的報導文化。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創辦人黎智英高度參與民主運動,某種程度把《蘋果》轉型成民主代言人,如今面臨現在的狀況,「令人唏噓」。

一名在《台蘋》任職超過7年、不願具名的外勤記者表示,因人力減少工作量增大,《台蘋》報導品質因此受到影響。他告訴德國之聲:「現在公司氣氛很差,內部沒什麼向心力,少了以前跑新聞的拼勁和熱情,大家心都很累。」

曾對《蘋果》有極大忠誠度的他續道:「對我來講,《蘋果》從去年大批解僱潮後,大家內心就覺得《蘋果》已經死了,這個《蘋果》已經不是以前的《蘋果》。以前資源很多、跑新聞讓同業覺得我們是很強的競爭對手,但現在因人力減少,且很多都是剛畢業新人,跟資深還是有落差。」

他向德國之聲補充,過去《台蘋》能做許多調查報導,但如今根本沒有人力,「平常的新聞都顧不完了何況是調查報導」。他無奈地說:「很多部門都被裁掉了,分崩離析,厲害的同事都去別地方了。」

據他透露,《台蘋》薪資比其他媒體高,因此大部分離職員工到其他媒體工作都是降薪轉職。關於交易案,對新聞工作仍有熱忱的他表示,作為基層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若真的不行就離開。畢竟媒體不是只有一家,也不一定只能做媒體。」

未來何去何從?

去年6月,香港《蘋果日報》多名高層被港府以《國安法》的名義拘捕,該報並被凍結資金,造成資金斷裂,被迫停刊。創辦人黎智英則因被控「非法集結」、「發佈煽動刊物」及「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案,身陷囹圄。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因被控多起案件仍在香港獄中服刑。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週五(17日)指,香港《蘋果日報》報社包含黎智英在內的7名職員至今仍遭拘禁,並可能因涉嫌危害國家安全而遭判無期徒刑。

在香港《蘋果日報》關閉後,《台蘋》交易案會否標誌著黎智英在台影響力劃下句點?蘇巧寧表示「有可能」,但仍得看接下來交易案如何發展。

她說:「若台灣《蘋果新聞網》關閉,那真的就代表黎智英時代真的結束了,不過若是《蘋果》易主,因爲其社群強大,因此影響力不會完全消失。」她強調,買家是誰將最為關鍵。

蘇巧寧解釋,台灣媒體立場鮮明,《蘋果》政治立場「相對不是太強烈」,因此若易主後,新東家的政治表態有不同作法,將會影響台媒生態。她說:「未來做出的發言或代表的意識形態,將會牽動台灣媒體生態板塊。」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