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近5億攝像頭搜集個資 中國靠監控穩固政權
2022-06-22T02:03:25.739Z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週二(6月22日)公佈了一項調查報告,內容指出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收集公民個人數據,公安部門正通過手機訊號追蹤、監視器取得民眾生物特徵辨識,建立世界上最大的DNA數據庫。
《紐約時報》調查團隊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分析超過10萬份的政府招標文件,研究當局對於監控產品需求和預算規模,甚至是採購背後的戰略方針。報導做出結論,即中國最終目的是設計一個系統,使國家能最大限度地瞭解一個人的身份、活動和社會關係,有助於政府維持威權統治。
無所遁形
分析人士告訴《紐約時報》,全球近10億個監控攝像頭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國,而公安單位除了將監控攝像頭放置在公共場所外,還會安裝在私營企業或住宅內,最大限度地去增加人臉辨識的數據收集。比如:福州警方在一家飯店大廳安裝警用監視器,並將數據輸入到強大的分析軟體中,進而去辨識一個人的種族、性別,甚至是戴口罩或眼鏡。
另外,手機追蹤設備的安全漏洞也成為中國採集私人信息的管道。監控設備Wi-Fi嗅探器可用來捕獲無線網路上的流量,IMSI捕捉器可以攔截行動電話流量、通話以及追蹤手機用戶的動向。《紐約時報》稱,這兩者可讓公安跟蹤目標的行動,將一個人的數位足跡、現實身份和實際位置聯繫到一起。
《紐約時報》調查發現,在過去七年間,中國當局在手機追蹤技術的推廣上取得了驚人進展。截至目前,有31個省份和地區全都使用了手機追蹤設備。
鎖定維族建立數據庫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公安正在以追蹤罪犯的名義購買設備,建立大規模的虹膜樣本與DNA數據庫,甚至利用臉部辨識鏡頭上的錄音設備來收集聲紋。公安宣稱將聲紋與人臉分析結合,可以更快鎖定犯罪嫌疑人。
報導提到,中國於2017年在大多數維吾爾人居住的新疆,建立首個區域性的虹膜數據庫。而同一家承包商後來還獲得全國各地政府的合同,協助打造大型虹膜庫。但該公司沒有回應《紐約時報》的置評請求。
公安還開始收集男性的DNA樣本,並試圖將這些信息收集到一個單一的政府數據庫中。目前已至少有25個建立了此類數據庫。
《紐約時報》取得一份招標文件中,提到政府在積極尋找能夠增強數據整合能力的產品和服務,藉此打造適用於所有人的個人檔案。這種檔案未來也許各地執法人員都可以訪問。
中國公安部沒有回覆《紐約時報》置評請求,調查中提及的地方公安部門和政府辦公室也沒有做出回應。
個資隱憂
根據《外交家》六月份發布的報告「人工智能和數字監控採用的地緣政治影響」,結論提到人工智能和數字監控對人權和隱私帶來隱憂,而中國是主要開發且提供這項技術的領導國家之一。
撰文者提到,即便是平凡地點也可能要小心,像是在銀行、健身房進行的驗證一對一驗證。收集到的數據將有助於提高臉部辨識的準確性,而這些數據可能幫助專制國達成各種目的。
(紐約時報、外交家)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