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早: 欧盟在华企业为布鲁塞尔的新疆立场付出代价
据南华早报6月21日报道说,对欧洲公司来说,在中国做生意正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它们发现自己正日益陷入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斗争之中。
中国欧盟商会负责人伍德克(Joerg Wuttke)说,对新疆的人权担忧对在中国的欧洲公司构成了重大挑战。
禁止进口与新疆有争议的劳工计划有关的产品,中国被指控在新疆的再教育营中拘留了一百万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这个问题也已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一些国家也已通过或正在考虑针对新疆强迫劳动的说法制定人权尽职调查法。
其中包括德国,该国上周通过了立法--将从1月起生效--迫使其公司在自己的供应链中确认侵犯人权行为和潜在虐待行为。
在北京智库中国与全球化中心组织的一个论坛的小组讨论中,伍德克说,在中国西部地区经营的外国公司很难证明其供应链没有强迫劳动。
他并说:“没有外部审计师愿意在新疆工作,所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自从北京和布鲁塞尔就新疆的虐待指控实施针锋相对的制裁,以及欧洲议会随后冻结与中国的投资协定以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一年中明显恶化。
北京否认这些指控,称这些集中营是职业培训中心,是其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努力的一部分,并认为欧盟的制裁是对其内部事务的干涉,是美国主导的反华努力的一部分。
中国商务部欧洲事务司前司长孙永福(Sun Yongfu音译)表示,人权指控给中欧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带来了"很多困难",双方尚未找到出路。
但他希望在今年中国和欧盟高级官员举行高级别经贸对话时,能有"一个很好的妥协......来真正解决问题"。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音译)表示,意识形态分歧的加深使得中国和欧洲之间更需要对话。他说,"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高级官员需要更多的对话和沟通,帮助欧洲了解中国,告诉他们中国对欧洲没有安全威胁。他说,我们离得太远,但大流行病使这种沟通难以继续"。 冯表示,“通过视频链接的会议永远不可能像当面接触那样有效”。
南早这个报道说,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其支持接触(中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欧盟对北京的战略—她每年至少访问中国一次。然而,她的继任者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 在4月的首次亚洲之行中,跳过了中国,访问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