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投资纽带出现磨损迹象
图片来源:LIU KUN/XINHUA/ZUMA PRESS
长期以来,德国企业和中国公司一直亲密无间,但最近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种友谊的纽带——以及利润——已开始磨损。
最新的迹象出现在上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当时报道称,德国政府拒绝了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提出的为这家汽车制造商在华业务续保的请求,这些保险旨在覆盖因政治动荡而蒙受的损失。德国政府提到了对中国新疆地区侵犯人权行为的担忧,大众汽车在新疆有一家工厂。该公司表示,其新疆工厂没有强迫劳动,而且继续将中国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事实上,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企业领导人最近在公开场合对中国的表态彼此多有矛盾之处。在《经济学人》(Economist)最近对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BASF SE, BAS.XE)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一次采访中,这位高管持乐观态度,但是,在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4月份的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公司中有近四分之一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现有或计划中的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是过去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批评中国对待新疆维吾尔族人的方式,并称存在强迫劳动,一众西方服装公司宣布停止使用新疆棉花。而中国在近期采取了反击行动,不但在国内呼吁抵制H&M等表示担忧新疆人权状况的品牌,还在Facebook、Twitter和大银幕上展示新疆幸福生活画面,并抨击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度。《华尔街日报》记者在一个台北研究机构的帮助下分析了中国在新疆问题上的宣传策略。封面图片来源:Thomas Peter/Reuters WSJ S Chinese
诚然,对这类信心调查持保留态度是明智的,但事实上,关于实际投资支出的硬数据也反映了类似情况,而且,在一刀切的上海封控在今年春季引发外资对中国的怀疑情绪之前,苗头就已经存在了。
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欧洲之外的地方,接受来自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排行榜上,中国不是位列第一就是第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激增。尤其是2015年前后,亚洲其他国家对德国投资来说几乎都是次要选择。
德国对华投资曾在2020年初骤减,但随后又大幅回升:德国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德国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外商直接投资净额已回升至64亿欧元(约合68亿美元),接近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投资总额的两倍。然而,与此同时,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截至2021年底,德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投资猛增至142亿欧元,是其2019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多。
这表明,早在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以及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的隐性支持引发近期紧张局面之前,即便不是脱钩的势头,也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陷入困境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为反制欧盟以新疆相关问题为由实施的制裁,中国2021年初将欧洲议会的几名议员列入制裁名单,自那以来,该协定就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
来自德国政府的压力可追溯到2020年,在当年发生供应链受阻的情况后,该国经济部长就指出了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此外,去年年底上台的德国联合政府由一个包括绿党(Green Party)在内的执政联盟组成,而该党对中国的人权记录进行了公开批评。
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而且也不想撤出中国市场。不过德国政府已开始加大防范相关风险的力度。而且相较于德国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而言,该国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德国2020年商品贸易价值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6%。如果德国先行一步,其他国家可能会很快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