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安倍晉三曾改善中日關係 但他挺台惹怒北京
(中央社台北9日電)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回顧他主政期間,中國學者分析,雖然安倍任內曾積極改善中日兩國關係,但他卸任後抨擊中國尤其力挺台灣的大聲疾呼,北京當局頗感不滿。
香港「南華早報」(SCMP)今天報導,安倍晉三遇刺後中國官方已表達哀悼之意,但社群媒體用戶們的反應則是比較複雜,凸顯他主政期間,中日兩國關係的跌宕起伏。
槍擊是中國社群媒體8日最熱門的關鍵字,但若干平台避免有關於安倍晉三生前參拜靖國神社的爭議,而刪除部分留言。靖國神社供奉日本戰死的先烈,當中也包括被判刑的戰犯。
安倍晉三享壽67歲,生前曾兩度擔綱首相重任,最近一任的任期是從2012至2020年共8年,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位最久的日本首相。
不過中國各界對他的評價莫衷一是,若干人抨擊他是個極端的民族主義分子,也有人讚譽他努力改善中日兩國關係,近來他因痛斥北京若攻台將「自毀長城」,中國外交部反批安倍晉三「胡說八道」。
中國涉外事務學者說,安倍致力於在處理對美與對中關係之間求取平衡,但也曾設法改善與北京的往來。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胡繼平表示,安倍曾以實質的途徑,促使兩國關係重回正軌,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任意圖疏遠日本,期間安倍更積極尋求改善中日關係。
而安倍卸任對於中國當局的抨擊日益不假辭色,包括警告中國別意圖武力犯台,卻惹怒北京當局。
尤其去年12月他正告中國政府:「『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可以說是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這項認知,北京領導階層,尤其是習近平絕對不能誤判。」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廉德瑰則說,隨著時間的演變,北京對安倍的評價也為之改觀,並說:「他擔任首相期間的首要之務,就是取得黨內左派與右派的相挺,所以任內無法完全讓保守勢力感到滿意。」
廉德瑰表示:「但他卸任後的言行完全表露保守勢力的觀點,而且像他如此深具影響力的(日本)政壇要角,可能無人能出其右。」
雖然廉德瑰指出:「(他的任內)兩國領導人數度會面,而且多年並未爆發重大衝突。」不過他還是不忘補上一句,近年來安倍針對台灣「肆無忌憚的評論」,使北京方面深感不滿。
回顧安倍生前的主政始末,2006年10月他首次擔任首相還沒滿月即啟程訪中,當時中共領導人胡錦濤稱,安倍此行是兩國關係的轉捩點。
2007年安倍因健康欠佳而卸任,但2012年底又重返執政,那時正是中日兩國關係的低潮,因日本政府決定把多國聲稱擁有主權的爭議列嶼釣魚台國有化,這個位於東海的無人居住島嶼,日本稱之為尖閣諸島,
隔年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中日兩國緊張升高,引發北京當局強烈不滿,並說安倍晉三是不受中國歡迎的人物。
但安倍於2014年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峰會期間,會晤當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並說中日雙方不應任由各自關切的問題,損及整體的關係。
隨後數年,安倍與習曾多次會晤,估計在他任內至少9次,同時安倍呼籲重啟停擺4年的中日安全對話,他2度擔綱首相期間,中日兩國高層往來密切。
2018年安倍再度訪中,而且是8年來首度以國是訪問規格到訪的日本領導人,習近平也曾計劃2020年訪日,但疫情加上安倍同年稍晚再度因健康緣故卸任,以致習近平的訪日之旅遲遲未能成行。
兩人最後一次會晤是在2019年,當時安倍告訴習近平,期盼兩國持續交流不中斷,即使安倍任內意圖修改二戰後明定的和平憲法令北京大感意外,不過涉外事務學者表示,安倍主政期間的兩國關係算是比較穩定。(編輯:曹宇帆/沈朋達)1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