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杜宗熹
2022-07-21T07:34:47.834Z
圖為2018年雙城論壇,柯文哲發言的畫面。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2年的「台北上海城市論壇」(俗稱「雙城論壇」)在19日以視訊方式開展,並且在短短的1.5個小時內就結束,被媒體評為是史上時間最短,且最冷清的一次,這也成為台北市長柯文哲任內最後一次的「雙城論壇」的印象。   本屆論壇仍將維持慣例,台北和上海雙方簽下3項合作備忘錄(MOU),也讓「雙城論壇」舉辦13年來,一共簽下42項合作備忘錄,算是延續了過去的政治框架。而中共軍機擾台和各項的政治爭議,也成為今年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

雖然這兩三年的規模縮減,主要是受到疫情和隔離政策的影響,但在兩岸政治當前氣氛的大環境下,柯文哲7年任期的「雙城論壇」,議題從大冷到大熱,這讓我這位跑過多屆「雙城論壇」的新聞工作者,有必要回顧一下過去的雙城論壇和成果。

曾任上海市長和上海市委書記的韓正,因為雙城論壇廣為台灣民眾所知(資料照)

回憶2015:柯文哲的登陸首秀

2015年柯文哲以市長身份,連同台灣商界人士浩浩蕩蕩的訪問上海,成為當年的媒體熱點。因為採訪路線不同,當時我是對柯文哲所率領的台北市政府團隊所知相當稀少。在柯文哲登陸上海前,我也只採訪過柯文哲一次,所有對他的了解,多半還是來自於他人的報導和觀察。所以我也很好奇,作為記者和台北市民,北京會怎麼對待這位綠營曾經支持,且打敗國民黨當選的台北市新市長。   但與現在大不同的是,在當時台灣整體的大環境,特別是台北市政治版圖仍偏藍的情況下,對於柯文哲前往上海,台灣輿論還是支持的聲浪稍高。而輿論對於柯文哲有意或無意犯下的一些「錯誤」,民間也比較寬容,總覺得「能辦就好了」。   那一年,上海官方選在瑞金賓館舉行雙城論壇,並且由當時的上海市長楊雄代表,在上海市政府接待外賓的興國賓館等候柯文哲一行到來,這也是2013年接待郝龍斌和2009年前高雄市長陳菊登陸時,上海官方的接待之處,所以對柯文哲的接待可謂不高不低且恰到好處:這既非特別禮遇柯文哲,但也是相當熱情。結果柯文哲以一雙球鞋配短袖襯衫,去見穿長袖襯衫與皮鞋的楊雄,讓在場的媒體記者也都非常意外。   仔細來看,因為是雙方第一次接觸,加上柯文哲過去的深綠背景,中共當時仍有對柯文哲「聽其言,觀其行」的用意。例如那兩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到大陸參加國共論壇,中共就以黨政領導人的規模接待朱立倫,明顯比對柯文哲高一級,這也顯示出雙方的合作基礎仍有一些差異。但由於後來雙方成功建立了信任感,2017年柯文哲再度訪問上海時,就與代表中共中央的時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閉門會晤。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過去訪問上海時,中國官方對他的接待層級仍比柯文哲高出一級(資料照)

 這些接待層級對等與否,由誰出面接待,一般來說,對於出生在台灣或海外的民眾,並不是特別熟悉,但中國的官場文化非常重視這一點。因此,無論是前還是事後,兩岸媒體記者對於這方面的所有細節,甚至是禮節,包含雙方交換了什麼禮物等細節,都不能忽視。而兩岸官方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安排,更是大家報導的焦點。

曾意氣風發的柯文哲團隊

2015年,剛選上不久的柯文哲團隊非常的意氣風發,大有和上海官方別苗頭,互相拼場的用意。按照雙方慣例,活動最後一天要由客方回請主方,因此柯市府當時在瑞金賓館安排了一個別具風味的西式「站立式自助餐」(Standing-buffet),不設桌椅,只有站立式高度的桌子,想要展現台北當時的流行文化,那別是西化的那一面。   雖然從某方面來說,在中國近代著名的「十里洋場」班門弄斧,顯得有些奇怪。不過,當時上海市長楊雄最後並沒有到場,而是由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翁鐵慧代表參加答謝宴。柯文哲和台北市府團隊,還安排了從瑞金賓館的大草坪和古色古香的英式洋房中現身的出場橋段,確實是與中式官場的宴會風格大相逕庭,也算是一種突破。

柯文哲當時還安排了一個破天荒的行程,就是以台北市長的身份,去走訪剛整修完的上海四行倉庫原址和紀念館。在1937年的淞滬抗戰中,這段「八百壯士」的故事在台灣幾乎可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在中共過去的抗戰歷史中,卻不顯得特別重要。許多中國民眾在早年根本不知道謝晉元和「八百壯士」的故事。而柯文哲當時也強調,歷史就是歷史,抗戰是蔣介石指揮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台媒記者在上海還聽到一個很奇怪的消息,就是有官方人士透露:上海的交通卡和台北的悠遊卡,有可能會簽署合作協議:也就是民眾持悠遊卡可以在上海搭地鐵,持上海交通卡也可以在台北搭捷運。這在2022年的兩岸局勢來看,簡直是有些不可思議。不過最後因為涉及雙方金融等各種合作上的障礙,這項傳言也沒有成真,但這或許也意味著柯文哲時代的雙城論壇,只要牽涉到台灣的總統府或行政院有不同的想法,就沒有什麼可以突破的地方。

雙城論壇到底是做什麼的

雙城論壇最初的作用,其實是加深上海和台北兩個市政府,在總體市政上做各種深層的交流和經驗互訪,可以視為是兩座城市共同成長和學習的一種機制。所以在過去簽署的42項備忘錄中,除了涉及體育,教育,環保等議題外,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建立兩市各區對各區,各局處對各局處的交流機制,並讓雙方的公務員有機會互相見面,互相交流和學習。   但平心而論,受限於兩岸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13年「雙城論壇」下來,我個人認為上海從台北學到的成果較多,台北從上海學到成果的較少。不過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台北也是上海很好的「老師」。對比2010年的時候,今日的上海官方施政,有不少台北市政成功的影子:從垃圾分類,交通管理,河岸空間整治,到全面提升各區基層公務員的服務水準,台北市前後兩任市長對上海今日的市政進步功不可沒。

台北市的垃圾分類成為上海官方的學習對象

但說要「雙城論壇」是一個爾虞我詐,兩岸雙方互相在檯面下較勁的場合也沒錯。只是背後兩岸雙方的互動,特別是馬英九時期和蔡英文時期,以及郝龍斌市府和柯文哲市府團隊的不同,倒是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在2010年當時,也就是時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最早舉辦「雙城論壇」的時候,這仍是兩岸雙方一個非常重要的破冰場合,國共雙方一步一步在政治上作出了突破,也累積了互信。曾有一位非常資深的台灣媒體人告訴我,在2010年時上海官方其實大有藉此一機會,讓時任上海市長的韓正訪台的用意。官員甚至事前還暗示,請台媒要在記者會上詢問韓正是否考慮訪台這一問題,讓韓正有機會公開向台灣釋出善意。   最後果不其然,在韓正遞出考慮要訪台的想法後,無論是當時的北京高層,還是馬英九政府,都對韓正訪台的行程大開綠燈,也讓韓正成為本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唯一以官職身份訪問過台灣的官員。韓正同時也是1949年以後,第一位訪問台灣的中國大陸直轄市市長。而首屆「雙城論壇」除了世博會和花博的合作,當年還促成了台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兩座市區機場的對飛直航,堪為一時佳話。

雙城論壇反映台灣民心變化

回顧2010年當時,我還未加入新聞工作的行列,但由於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上海要在201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台灣方面想要藉上海這個平台和城市融入國際舞台,加上台商大力發展中國市場和供應鏈,因此特別重視這類機會,所以自然把「雙城論壇」當作是一種機會。除了兩岸關係很重要之外,台灣若想融入國際舞台,在同樣講中文的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開展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0年的雙城論壇,開啟了台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的對飛(資料照)

但隨著2014年反兩岸服貿的太陽花運動爆發,台灣民意對於兩岸合作的態度有不少轉變。特別是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後,由於民進黨執政,「雙城論壇」也從一個交流和突破的平台,變成在兩岸關係緊張之下,雙方公開合作、私下較勁的場合。比如說,發放入台證件給中國官員的是民進黨政府,而不是柯文哲,所以民進黨政府對於上海方面誰能來台,或是以什麼形式和時機來,具有一定程度的否決權。

其後,柯文哲從綠營全面支持,到與綠營全面決裂,他所舉辦的歷屆論壇夾在執政的民進黨和中國官方之間,能發揮的空間和政治舞台自然有限。中共為了避免出現對抗或是過度激烈的場面,或是避免營造出替民進黨執政「背書」的情況,有時也對這個平台作出一定程度的降溫,嚴格限制在市政的等級,例如2016年由上海市統戰部長沙海林代表出席,而非由市長楊雄回訪台北。   「雙城論壇」的熱鬧還是冷清,其實是件小事,但背後反映的是兩岸民眾在不同時期的想法不同。如今隨著新冠疫情已經邁入第三年,兩岸雙方應該思考的是,如果有一天疫情結束,雙方交流不需要隔離的時候,未來兩岸雙方究竟要如何對待彼此,又如何審視雙方的關係?而台北和上海兩座大城市,在疫情後又要如何面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從中尋找合作和學習的機制,而不會因為競爭損害了交流活動,這也是大家應該思考的方向。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