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調降利率 專家:消費信心不振難有成效
(中央社台北17日電)中國人民銀行(央行)15日調降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兩項關鍵利率。分析指出,在清零政策重擊消費信心情況下,這項措施恐成效有限,對於鼓勵家庭、企業借貸難起作用。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17日報導,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清零政策限制國內消費動力、房產開發商負債且無力完工項目,面對未來種種不確定性,即使借貸利率低,個人或是私營企業對於貸款的動機也很小。
經濟學家們認為,人行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地降息,對於官方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則不抱預期。中國領導層沒有採取更強而有力的刺激措施,表示北京意識到透過大量借貸來支持經濟的傳統做法持續不了多久。
投資諮詢公司Seafarer Capital Partners中國研究主任波斯特(Nicholas Borst)表示,中國存在一些財政限制,這是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所沒有的,中國現有負債較以前多很多。估計截至12月,中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債務總額可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約120%,遠高於2014年的60%。
報導指出,刺激中國經濟的重擔過去大多落在地方政府,由於疫情導致土地銷售欠佳、稅收銳減等,地方政府今年的財政壓力變得更大更嚴重。另外,過去所熟悉的刺激經濟方式所能產生的效益也比過去來得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所能帶來的就業機會不若過往。
國際貨幣基金(IMF)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康仲植 (Joong Shik Kang)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就業機會,不過這類支出不等於可以轉為個人支出,中國需要更有力的財政支持去支持私人消費。
中國正面臨另一個問題,不管採取哪種類型刺激措施,都可能因為嚴苛清零策略削減力道,因為清零政策大大地打擊了商業和消費者信心。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8月初將中國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由4%調降為3.2%。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胡東安(Tommy Wu)說,只要清零策略不修正,恢復個人或私營部門的信心就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經濟可能會陷入長期困境。(編輯:李雅雯/邱國強)1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