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逐漸登陸德國
2022-08-14T10:16:11.787Z
(德國之聲中文網)眾所周知德國是出版與閱讀大國,法蘭克福書展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書展;但當人們走進德國一般的書店,想找到一本台灣書籍的德文譯本,可能性微乎其微。近來卻有人在柏林的民族博物館Humboldt Forum販賣紀念品的小商店內,看到一本精美有趣的童書,書名是Das Blaue Kleid,仔細一看居然是台灣作家張又然的繪本《藍色小洋裝》,由漢學家李曼妮(Monika Li)翻譯成德文,德國獨立出版社「龍屋」(Drachenhaus)出版,目前在德國部分書店販售。
德國人對翻譯圖書興趣低
經常逛書店的德國人第一次走進台灣的書店時,可能要大吃一驚,因為他會發現書店中所陳列的書籍中有相當數量的翻譯作品;在德國情況非常不一樣,那裡的書店中德國自己出版的書籍佔絕對大宗。根據德國圖書交易協會(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公布的資料,2020年德國發行69.180冊新出版品,其中僅有9164本翻譯自外語。換句話說,翻譯作品僅佔總出版品的13.2%。而且絕大部分翻譯自英語(63%)、法語(10%)和日語(10%)。翻譯自兩岸三地華文書籍的德文譯本,僅有36本。
台灣的圖書市場呈現決然不同的面貌。根據台灣國家圖書館的統計,2020年台灣的新出版品達35,041冊,卻是20年來新低。台灣出版量雖然連年下跌,但翻譯書的占比卻逐年上升。2020年出版新書中有9,549冊翻譯自外國圖書,占新書總數27.25%。翻譯圖書的來源國主要為日本,有5,212種(54.58%),其次為美國(22.44%)及英國(8.28%)。
推廣翻譯書困難重重
德國「龍屋」出版社主編Nora Frisch對德國之聲記者說,由於閱讀習慣和文化的差異,德國讀者在閱讀中文圖書的德文譯本時確實面臨諸多挑戰;比如中文的青少年讀物對德國青少年而言可能節奏太慢、動作不夠酷炫、很多名詞甚至是名字很陌生、加上許多細節必須經過解釋說明而打亂了原著的氛圍和張力。而且德國的圖書市場比台灣大,國內本身產出的圖書足夠滿足大部分德文讀者的需求,因此對翻譯圖書的需求相對小,在此條件下,台灣文學想登陸德國自然得克服許多挑戰。
不可諱言,過去台灣政府雖有志於將台灣文學透過翻譯介紹到德國,但效果有限。1990年文建會的「中書外譯計畫」,開啟了台灣政府對台灣文學外譯的補助。2010年外譯計畫由台灣文學館承接,改名為「台灣文學翻譯出版補助計畫」。2015年文化部建立「Books From Taiwan」版權交易平台,希望藉由版權交易促銷台灣圖書。2020年文策院接手此任務,更積極地參加各大國際展會。這其實是台灣花了十多年才得到的心得,也就是學會自己推銷販賣版權;如今透過幾家台灣版權交易公司多年來的努力,成效逐漸彰顯。
著名的台灣文學德文版
有非常少數的台灣文學曾在德國出版:包括1987年譯自李昂原著《殺父》的Gattenmord、2007《看得見的鬼》(Sichtbare Geister);白先勇的《孽子》(Treffpunkt Lotossee);2008年陳玉慧的《海神家族》(Die Insel der Göttin)、2014《瓷淚》(Die Tränen des Porzellans)。
另有短篇小說的翻譯選集如:1982年《大海遠眺》(Blick übers Meer - Chinesische Erzählungen aus Taiwan);1986年的《源流》(Der ewige Fluss -- Chinesische Erzählungen aus Taiwan);2017年《戒嚴》(Kriegsrecht-Neue Literatur aus Taiwan);黃春明的小說集《莎樂娜拉再見》(Sayonara Auf Wiedersehen);龍應台的小說集《銀色仙人掌》(silberner Köcherbaum)等等。
5年來急起直追
相對於以往緩慢的步調,這五年來台灣政府和民間有更積極的作法,於是有更多的台灣圖書被介紹到德國;比如2018年王定國的《敵人的櫻花》(Der Kirschbaum meines Feindes);2019年陳炯明的詩選《白色的思念》(Gedanken in Weiss);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Der grillende Killer);2020年邱妙津的《鱷魚手記》(Aufzeichnungen eines Krokodils)。
吳明益的第一個德文翻譯本《複眼人》(Der Mann mit den Facettenaugen)2021年出版;龍應台的《大武山下》德文版(Am Fuße des Kavulungan)預計今年十月出版;台灣政治大學徐安妮教授集結八位台灣女作家的散文德文譯作,編輯出版了《卜算子與科技人妻 - 台灣當代女作家短篇小說選集》(Von Wahrsagern und Technofrauen - Erzählungen zeitgenössischer Autorinnen aus Taiwan),去年在德國出版。
其實除了的純文學,其他類別的文學創作近年來也積極向德語區輸出;如幾米的《地下鐵》、《藍石頭》、《星空》、《時光電影院》、小莊的《80年代事件簿》、陳致元的《小魚散步》繪本都已經有德國版。張又然的童書《藍色小洋裝》(Das Blaue Kleid)去年已經上市,另一本童書《春神跳舞的森林》(Die tanzende Frühlingsgöttin)即將在明年初出版。
該是時候了 多關注台灣文學
德國圖書交易協會(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 )公布的另一份統計顯示,2020年德國向全世界輸出7597本德文書的版權,其中20.3%翻譯成為中文,約1542本。相對於同年僅有36本華文書被翻譯成德文在德國出版,兩者天差地遠。李曼妮(Monika Li)對德國之聲說:德國圖書大量地「出口」到中國和台灣,卻沒有「進口」等量的華文圖書到德國,這點值得德國人三思。李曼妮認為,該是時候了,德國應該拓展他的視野,關注到台灣這個受到中華文化影響,成功蛻變成自由民主的國家,並且觀察台灣如何成為中國的對照組。
吳明益小說《複眼人》的德文譯者唐悠翰(Johannes Fiederling)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也稱,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台灣文學,在德國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夠,他們值得更多的關注。唐悠翰特別指出,對德國人而言,想要閱讀台灣當代文學其實門檻不高,因為台灣和德國一樣都是民主、自由、開放、多元的國家,享有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而且台灣年輕人在比較國際化的環境中成長,可能去過很多地方和國家,他們的觀點和想法比較容易被德國人接受。
從2018年以來,不管是中美貿易戰、台灣晶片的供應、台灣防疫的成效、俄烏戰爭引發台灣和烏克蘭處境的對比、還是日前解放軍的台海演習,都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徐安妮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目前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明顯增加,政府比以往更積極的推動外譯計畫,尤其是加入了版權公司的衝鋒陷陣,台灣圖書應該可以更多更快的被介紹到德國。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