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Yang
2022-08-18T02:57:42.866Z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位於台灣的故宮博物院開始制定戰時相關的應對措施,並在今年7月首度舉行相關演習。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今年二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台灣的立法院便多次詢問故宮博物院是否有在戰爭爆發時,能打包文物撤離至安全地點的計劃。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坦言,由於文物疏散的環境比人員疏散的環境更複雜,所以當時他仍未有一個合適的地方,但也承諾在三個月內完成戰爭逃難時故宮文物疏散的相關報告,交至立法院。

美國網媒CNN上個月報導,故宮今年7月舉行了一次「戰時應對演習」,以訓練工作人員在戰爭爆發時的應對措施。吳密察在今年3月至立法院接受質詢時也說,故宮正與台灣的國安機構合作,找出戰爭爆發時能存放該館收藏的安全地點。

在8月8日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表示,他會把研究戰爭爆發時如何安全存放故宮館藏的任務交給台灣政府的行政部門,但也強調故宮文物非常珍貴,相關措施一定要想辦法加強。

故宮文物會受到威脅嗎?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本月初訪問台灣後,中國在台灣周邊水域舉行了長達七天的軍演。過程中,解放軍發射多枚彈道導彈,並同時多次派遣軍機與海軍艦艇越過台灣海峽中線。中國長期以來都將台灣視為其領土的一部來,並重複強調並未放棄必要時以武力實現統一的選擇。

在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增加的情況下,中國互聯網上開始流傳謠言,稱台灣正計劃將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轉移到日本和美國。故宮隨後發布一份聲明否定這些謠言,並敦促台灣人民不要相信這些謠言。

在接受德國之聲詢問時,故宮博物院不願分享疏散協議的細節,稱其為「最高機密」。在接受CNN的訪問中,故宮稱這次演習涉及70萬件藏品中的約9萬件文物。

在接受德國之聲詢問時,故宮博物院不願分享疏散協議的細節,稱其為「最高機密」。在接受CNN的訪問中,故宮稱這次演習涉及70萬件藏品中的約9萬件文物。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黃心蓉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目前很難確定故宮在戰時可能運輸這些文物的方法與具體的存放地點。她說:「老實說,我不知道目前我們能把這些館藏安全、安靜地運到哪裡,甚至怎麼搬運。」

她補充說,台灣大多數的博物館都有應急計劃,幫助博物館評估和管理像水災、火災或恐怖攻擊等風險,但戰時疏散並不是一個優先事項。黃心蓉說,在戰爭期間,博物館的首要任務始終是館藏和工作人員的安全。

她表示:「台灣大多數博物館都位於市中心,這意味著如果發生軍事衝突,它們很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轟炸和掠奪是兩個最大的擔憂。所有可能被爆炸破壞的物品都被建議從玻璃櫃中取出,包裹起來,並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運輸貴重物品有其固有的風險,但有時重新安置館藏是唯一可行的選擇。每個博物館都需要仔細評估自己的情況。」

台灣的另一個主要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也向德國之聲表示,該機構在烏克蘭被入侵後開始制定了相關的館藏疏散計劃。該計劃包括擬定撤離文物藏品清單優先順序、疏散之運輸包裝、疏散至防災預備空間。該館表示,他們預計在2022年12月前實施「文物藏品疏散計畫」演習。

「博物館是歷史的象徵」

故宮博物院近70萬件文物之前因不同戰爭經歷多次的遷移。在1930年間,由於日本準備入侵中國,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將故宮文物從北京紫禁城轉移到上海和南京。在同個時期末,中國政府被迫再次將這些珍品遷移到中國西部四川省的幾個地方。1947年,故宮的收藏被遷回南京,然後又遷回北京。

然而,在執政的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內戰中,國民黨軍隊在1948年撤退到台灣時,帶走了近70萬件的文物和其他重要文化或歷史物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專家黃心蓉告訴德國之聲:「1933年,當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被打包時,中國西南地區似乎是一個比北京更安全的地方。1948年將藏品從北京遷往台灣的決定也可以這麼說。至少,那是政府準備在內戰失敗的情況下去的地方。」

後來在台北建造的故宮博物院,因為中國在1960年跟1970年代對外封閉的緣故,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或歷史的西方專家依賴的重要機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許雅惠向德國之聲表示:「當時故宮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當時你若想了解中華文化,想知道中國古代文物為何,這些文物在中國並未對外開放,但台灣文物對外開放,所以很多人在故宮做研究。」

她補充道:「很多西方研究者到台灣研究中國繪畫,因為他想要研究中國文物,他們都來台灣學中文。早期歐美研究漢學與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都是在台灣做研究。當時台灣變成宣揚或代表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窗口。」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