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T01:54:33.285Z
美國監管機構選定將對阿里巴巴等在美上市中企,9月開始進行審計檢查。(資料畫面)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於北京和台灣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價在週二(8月30日)下跌。路透社取得的報告指出,阿里巴巴將成為9月首批被美國審計的中國公司之一,此消息也影響了投資人的信心。

路透社報導,中國無人機近期頻頻侵擾台灣外島,台灣總統蔡英文下令採取強而有力的反制措施,台灣國防部週二(30日)首度對中國無人機開槍示警驅離,這很有可能加劇該地區的緊張局勢。

美國老虎證券分析師Bo Pei認為,這反映出「投資人擔心該地區衝突升級」。

與此同時,三位知情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美國監管機構已經確定從9月起,對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9988.HK)和其他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進行審計檢查。

美國監管機構的此一舉動,是根據26日北京和華盛頓達成的協議,此一協議允許美國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會計事務所進行審查。

紐約投資公司Great Hill Capital董事長海耶斯(Thomas Hayes)認為,審計監察檢查前的緊張情緒,是我唯一看到(影響股價)的事。

消息一出,中國概念股包含阿里巴巴股價下跌近3%,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從盤前漲勢中逆轉,交易中下跌7%。京東和拼多多暴跌約2%,而在線娛樂公司愛奇藝下跌8.9%。

相关图集:2021年的中国科技企业:内外交困

科技股受创:在监管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公司市值不断缩水,从而加剧了市场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放缓的担忧,投资者的情绪普遍受到影响。
反垄断和数据安全:自2020年底以来,北京以反垄断和保障数据安全等为由加大了对中国科技公司的监管力度。除了被点名批评和约谈,许多科技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罚款。经历了20年宽松管制下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由此深受重创。
常见特征:有专家注意到,受管制的企业大多是有能力收集大量用户信息,取得市场中绝对优势地位的平台类企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科技政策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梅飞虎(Maximilian Mayer)曾向德国之声分析:“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加强对大型互联网企业及其数据处理方式的监管。”
科技“大佬”跌下神坛:不仅科技公司遭遇重创,这些公司的创始人自身也感受到了政府重拳的力量。首当其冲的是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2020十月下旬马云高调抨击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不久后,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被中国监管机构叫停。马云随之淡出公众视野。
财富再分配: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科技业巨头们纷纷表态全力支持,例如,腾讯及阿里巴巴将分别投资500亿和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外界分析,中国政府利用打压行动来推动科技巨头与员工和消费者分享其财富,缩小在政治上比较敏感的贫富差距。
双重压力:在中国勒紧“网络安全”缰绳、美国高举“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双重压力下,今年6月底才登陆纽交所的中国网约车巨滴滴出行不久前正式宣布“退美赴港”,打响大型中国互联网公司从美股退市的第一枪。总而言之,想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方面要面对中国监管机构严格审查,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美国方面更严谨的风险披露要求。
遭美国封堵:“软科技”企业遭遇中国监管的同时,华为和大疆等“硬科技”企业则受到更多来自国外的限制。多年以来,美国不仅致力于在本国国内根除华为等中国设备,也试图说服其它国家不要选购相关设备。《安全设备法案》(Secure Equipment Act)是美国政府为打击中国电信和科技公司所做出的最新动作之一。
连出重拳:美国收紧对中国科技企业限制的另一个例子是:将中国人工智能巨头商汤科技列入一份投资黑名单,美国政府称该名单上的公司为中国的军事发展提供支持。本周,美国财政部再将多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商用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以及多个生物技术公司,并严禁对名单上的公司进行投资和出口技术。

中美審計監管協議

美國國會2020年通過了一項立法,如果美國監管機構無法在3年內獲取外國公司的全部財務信息,該公司將面臨除牌風險。據《紐約時報》統計,目前有200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30多家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在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註冊。

路透社報導,中國與美國在26日宣佈達成審計監管協議,這意味著中國將允許美國會計監管機構前往中國和香港,檢查在紐約上市中企的審計底稿。報導指出,這可化解雙方長期爭議,以及避免中國企業自美國證券交易所下市。

根據《紐約時報》,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表示,預計美國檢查人員將於9月中旬抵達中國。

《紐約時報》報導指,美國擁有吸引全球投資的世界最大市場,但華爾街高層一直強烈反對將市值1.3萬億美元的中國公司剔除出去;而對中國來說,像阿里巴巴、百度和百勝中國這樣的大企業如果被排除在美國之外也會是重大挫折。

(路透社、《紐約時報》)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