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日企确保蓄电池采购或需15万亿日元投资
【共同社8月23日电】日本国内约百家电池相关企业组成的电池供应链协议会公布估算结果,到2030年日企要想确保稳定采购蓄电池所需产能,政府和民间有必要总计投资约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10亿元)。用于纯电动汽车(EV)和太阳能发电的蓄电池是实现去碳化的重要技术,但中韩等企业崛起导致日企市场份额下滑。官民合作是强化竞争力的关键。
经济产业省4月公布的“蓄电池产业战略”中期总结中指出,要想稳定采购蓄电池和确保其材料稀有金属的购买力,需要最晚到2030年把在国内的产能提高到150吉瓦时,在海外的产能提高到450吉瓦时。目前的产能为国内外合计仅约60吉瓦时,有意最晚到2030年使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从目前的15%增加至20%。
协议会去年向会员企业实施了问卷调查。据估算,若要把国内产能提升至150吉瓦时,官民需就设备和厂房等投资3.4万亿日元,要求政府负担其中的2.3万亿日元。若要把海外产能提升至450吉瓦时,预计设备投资方面需要投入10.2万亿日元。此外分析称,若要确保锂和镍等日本依赖海外的稀有金属权益,需要投入2.2万亿日元。
在蓄电池领域,日本集中于开发增加EV续航里程的新一代“全固态电池”,但投入实用耗时颇久。其间,中韩企业在既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赶上日本,日企的车载型锂电池份额从2015年的约40%下降至2020年的约21%,定置型则从2016年的约27%下降至4%。日本不得不转变为也把加强锂电池作为目标的战略。
经产省认为,2019年约5万亿日元的蓄电池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发展至约40万亿日元。包括欧美的各国也提出巨额支援措施,相关开发竞争白热化。日本政府将之定位为经济安全保障上的重要物资,将加强向海外大型投资提供资金支援,并着力于为普及EV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创造市场。
该协议会业务执行理事森岛龙太强调称:“日本重复着技术上取胜却在商业上落败的经历。有必要把电池也视作社会基础设施,官民一同应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