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第五轮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谈判再度失败 - 要闻解说
联合国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第五轮谈判26日晚再次无果而终。此前一些与会人士对谈判从未如此接近达成的乐观判断最终烟消云散。各方在加时谈判后,仍然未能达成共识。本次原本被看作是达成共识前的最后一轮谈判的努力不得不期待新一轮会期,再做努力。能否在2030年以前实现对公海保护面积达到30%目标似乎又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随着气候变暖速度加快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积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始引发各方关注。研究显示,保护占全球面积近一半的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尤其是对限制地球升温速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有一半都来自海洋的生成,海洋也同样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减少着温室效应气体带来的大气升温速度。而全球海洋面积的60%是界定于各国经济专属区海域之外的公海,不在任何国家主权管辖之下,迄今也没有任何明确的国际保护协议。到目前为止,只有1%的公海水域受到保护。随国际贸易发展而日益频繁的海上航行以及过渡捕捞,更不用说各种形式的污染,都正在破坏海洋的生物多样性。
自2018年起,联合国正式启动围绕公海保护条约的谈判,希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提升到公海面积的30%。但几轮谈判都推进艰难。2022年3月的第四轮谈判再次失败后,各界寄希望于今年8月15日开始的第五轮谈判最终能达成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海条约。不过,两周的努力之后,希望再次落空。各方代表昨夜今晨加时谈判之后,再次悻悻分手。
公海保护条约涉及四项核心内容。一是建立海洋保护区域,二是海洋遗传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开发带来的利益分享,三是制定环境影响评估,四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以及技术转让的支持。海底矿产开发以及渔业不是此项谈判的直接内容。
谈判难点之一是海洋遗传资源开发所得利益的分享。海洋遗传资源开发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无疑只有富裕国家能够做到。这些国家的医药、化学以及美容等工业都寄希望于在海洋开发中发现新的物质,发明新产品。但发展中国家也不愿因为无力参与,而眼看着发达国家独享在不属于任何特定国家主权、国际共有的海洋资源开发获得的经济利益。利益分享就成为谈判的重要焦点。根据法新社27日发自纽约的报道,大会讨论的条约文本已经将可能的经济效益所得的分享比例从此前2%,在未来提升到8%。但与会各方并未因此达成共识。
保护区的划定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这意味着限制目前普遍享有的公海捕捞以及开发利益。如何划定保护区?谁来负责监督?如何在海洋自由与责任分担中找到平衡?谁来负责各国政府在公海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等等都涉及到在国家主权与超国家的国际机构之间的职权划定。
尽管谈判接近尾声时,有主持大会的丽娜-李一度表示谈判从未如此接近达成,但大会还是在失望落幕。受大气变暖对海洋生态影响最多的太平洋岛国对此深感失望。他们在公报中表示,海洋以及那些依赖海洋生态生存的国家在受苦,而各国还在不断空谈。非政府组织.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一名代表认为,虽然大会未能完成条约制定,但谈判还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绿色和平组织则对谈判再度无果而终倍感失望,并认为谈判没有进步反而在利益共享议题上出现退步。该组织批评美国以及由欧盟领衔的联盟在最后时刻才展示出追求目标高远的姿态,但已经为时过晚。
谈判再次无果而终令一些专家担心,如果不能在今年年底以前达成条约,在2030年达到保护30%的公海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联合国需要迅速决定是否在今年年底以前再展开第六轮谈判,以便最终达成一项保护条约,补充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