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通胀率继续攀升,但核心通胀率显示内需疲软
中国7月份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
图片来源: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NEWS
中国7月份总体消费通胀率飙升至两年来最高水平,但核心通胀率的下降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国内需求疲软。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7月份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较6月份2.5%的涨幅扩大,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飙升。中国2021年CPI仅上升0.9%,而且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通胀率基本上处于政府可容忍范围内。
中国7月份CPI创出两年最高升幅,达到2020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已接近政府设定的3%左右的通胀目标。
不过,7月份CPI升幅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经济学家们预测7月CPI将上升2.9%。经济学家说,尽管食品价格飙升,但总体通胀率低于预期,反映出国内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弱,这表明,受持续的新冠防疫限制措施抑制了需求影响,中国政府刺激消费的举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内需疲软,7月份剔除了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放缓至0.8%,为14个月来最低。中国的家庭支出仍是整体经济中最为疲软的环节之一,拖累因素包括长时间的楼市低迷和各地频发的新冠疫情。
自8月以来,仅海南和西藏两个省级行政区就发现超过1,000例新冠病例,促使两地政府收紧防控措施,并开展全员检测。海口周三已进入封控状态。海口是南方度假胜地海南岛的省会城市,人口280万。
中国的家庭支出仍是整体经济中最为疲软的环节之一。
图片来源:ST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虽然中国没有面临其他大型经济体遭遇的通胀飙升难题,但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潜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能源和食品价格加速上涨,两个因素叠加作用下,中国政策制定者恐将陷入与他国家政策制定者相同的难题。
中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Ltd.)经济学家本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客户表示,如果消费通胀率超过政府设定的3%目标,决策者将要在抗通胀和保增长之间作出两难选择。他们预计,到今年年底,消费通胀率将降至2.3%左右,但明年可能会再次上升,逼近3%。
在中国,通货膨胀的最大单一驱动因素一直是猪肉价格;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7月份猪肉价格飙升逾20%,扭转了6月份同比下跌6%的局面。分析人士称,猪肉价格上涨推高了整体食品价格,而且未来几个月可能继续攀升,即使政府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打击囤积行为。
中国领导人一直对消费者价格螺旋式上升保持警惕,担心这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个月在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发言时表示,鉴于食品和能源供应充足,今年的消费通胀率将保持在3.5%以下。
美国和英国的家庭正努力应对通胀率处于数十年高点的局面,这部分归因于能源价格飙升;相比之下,至少在最近的猪肉价格上涨之前,中国的消费通胀压力仍普遍较低。
然而其原因本身也值得担忧:中国内需疲软,而且几乎没有改善的迹象,消费者信心下降,原因是裁员不断扩大,房地产市场出现十多年来未曾见过的滑坡,而且存在因新冠疫情反复封控的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已下调对今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理由是经济状况恶化,而且中国政府看来无意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7月下旬将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月份时预测的4.4%下调至3.3%,理由是抗疫限制措施和中国房地产行业放缓带来的风险。
在上月底一次备受关注的会议上,中共高层决策者实际上放弃了今年约5.5%的GDP增长目标,同时明确表示不打算推出大规模救市措施来刺激经济。
仲量联行(Jones Lang LaSalle Inc.)经济学家庞溟(Bruce Pang)表示,短期内中国央行宣布全面降息的可能性“相当低”。他说,美联储等一些央行大力度收紧货币政策,如果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使北京方面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更低,因为担心会引发资本外逃。
周三的通胀报告至少为中国带来了一丝好消息。中国国家统计局说,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放缓,7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连续第九个月放缓;PPI同比涨幅曾在去年10月达到13.5%的峰值。
中国7月份PPI同比上涨4.2%,较6月份6.1%的涨幅回落。PPI涨势放缓会减轻那些难以将更高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中国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