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的好日子到头,前路崎岖多考验

中芯国际警告说,未来芯片行业可能表现低迷。

图片来源:ALY SONG/REUTERS

新冠疫情让中国的芯片龙头企业赶上了一些好年景。现在,这家公司不得不同时应对两大问题:市场需求下降和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 ,0981.HK, 简称:中芯国际)在公布截至6月份当季收入增长放缓后,于上周五警告称,未来芯片行业可能表现低迷。中芯国际第二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3.3%。该公司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增幅介于0%-2%之间。过去几年的“芯片荒”让中芯国际受益匪浅:该公司第二季度收入是2019年同期的两倍多。

中芯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赵海军上周五表示,半导体行业部分环节已进入去库存阶段。这引发了一些客户的恐慌情绪,尤其是智能手机制造商。一些客户因为库存很高而突然取消订单,部分产业链环节出现了“速冻急停”。中芯国际预计,本轮周期调整至少要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

好消息是,由于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需求帮助抵消了消费电子产品订单减少的影响,中芯国际的芯片代工厂仍在接近满负荷运行。毛利率也一直保持稳定。

而中美关系恶化是笼罩在该公司头上的另一个风险。在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后,现在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张。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在2020年将中芯国际列入一份实体名单,限制向该公司出口制造先进制程芯片的技术。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泛林集团(Lam Research Co., LRCX)和KLA Corp. (KLAC)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美国政府正准备进一步收紧对中国公司的销售限制。

考虑到中芯国际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制程较成熟的芯片,即使美国进一步加强限制,这些芯片也应是安全的,因此直接影响可能是可控的。但新的出口限制可能在商业条款上进一步加大中芯国际升级技术的难度。新冠疫情提振了对较成熟制程芯片的需求,而一旦供应链干扰得到缓解,市场供应情况可能从短缺变成过剩。

与此同时,美国与中国关系的疏远正日渐成为现实。中芯国际第二季度近70%的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而三年前这一比例为57%。中芯国际上周四表示,软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 9984.TO)旗下芯片设计公司Arm的联合创始人Tudor Brown辞去了在中芯国际董事会的职务。

在中国寻求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进程中,中芯国际是一枚关键棋子。但不断恶化的美中关系以及迫在眉睫的芯片行业低迷将加大该公司完成任务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