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叶家均
2022-09-29T08:52:18.941Z

有專家認為,對習近平來說,不需要通過解決台灣問題達成歷史定位。
德國之聲:前中共黨校教授蔡霞日前撰文指,中國部分菁英份子對習不滿,但她認為習近平可能取得第三任期,且未來可能導致政局動盪。您認為習近平是否大權在握?
張 五 岳:中國大陸中共高層始終是一個高度封閉的黑盒子,外界很難很精準地了解真實狀況,但是如果以目前現實的權力運作來看,比如說,習近平過去從2012年上台以來,其實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概括)——第一個,「兩個強化」;第二個,「兩個確立」。
什麼叫「兩個強化」?第一個,全力強化習近平個人在黨內的核心跟地位。第二個,全力強化共產黨對一切的控制跟領導;什麼是「兩個確立」?確立以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確立習近平的思想做為路線。「兩個確立」當中也可望寫入黨章裡面去。
我們只能講,由於習近平集權的方式、權力集中的程度,相較於以往確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習近平這樣領導統御的方式,確實相較以往也大異其趣。
相較於以前領導人有所謂「兩屆十年」的權力交替方式,他打破了世代交替,他也打破了中央領導班子選拔的慣例,他打破了隔代指定接班,也打破了集體領導的派系政治的格局,這些都是事實。因此,很多人會把他個人的一言一行,或他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跟整個中國政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是目前來看,我們常常講,中國大陸會不會內部發生問題,主要還是看經濟才是重中之重。
經濟問題要是他無法持續有效解決,歷次中國大陸之所以政治上會發生比較大的波動,大概都是來自於經濟出現重大問題。目前為止,我相信很多人對習近平的連任、習近平的權力集中,可能都會有不同看法,特別是集中在知識分子之內,但我一直強調,主張反習的人士能不能指出一個反對習近平的派系是什麼?能不能指出一個中國大陸內部黨內菁英本身對習近平持有不同意見跟看法的?如果所謂反習勢力跟反習聲音不是來自於中共中央高層有不同的派系、有不同的代表性人物,只是一般來講主觀價值的偏好,這個對於中國的政局是無所助益也無所影響的。
德國之聲:您認為習近平應當是會取得第三任期的嗎?
張 五 岳:一定,不是應當,就是確定了。
確定的原因很簡單,2018年當他修改憲法解除國家主席不得連任兩屆的限制,就已經確立了;第二個,中國大陸中共所謂的體制班子外界完全是不了解,中共政治體制相較於西方,最大的特色是它沒有什麼政治素人,作為一個領導班子一定要經過歷練。因此,要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最高領導人,他前一個工作是什麼?一定要先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政治局常委5年,而且常務書記——就現在王滬寧這個位子——他同時還要兼任國家副主席,以國家副主席這樣所謂備位國家元首的身分來見習,更重要的,他同時還要兼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所以,要接任所謂的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人,不管是胡錦濤、不管是習近平,還是未來任何一個人,他必須要同時身兼三個職務的歷練。可是從目前十九大以來,沒有這樣一個職務的歷練,怎麼可能他會交棒給任何誰?
我們在觀察二十大有兩個很確定了:第一個,確定習近平作為最高領導人。這個基本上是不變的;第二個,確定了習近平的思想跟路線,仍然是中國大陸黨的最高的執行路線跟行動指南,這個是不變的。
最高領導人不變,就算政治局常委那7個常委,不管是幾個人上、幾個人下,有那麼重要嗎?確立了習近平思想跟路線,那誰當國務院總理,難道政策上會產生很大的分歧嗎?黨內的很多重大問題上,他會有不同看法嗎?因此,重點不是看那個。二十大的第一個觀察,應該觀察——習近平到底有沒有準備在2027年中共二十一大要交棒?
如果他在2027年二十一大準備要交棒,他在今年二十大就一定要挑出一個1960年後的人來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常委,而且這個常委的位子,還要身兼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到明年或後年,他還要能夠接任國家副主席。最慢到2025年,他要接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如果這3個位子都沒有,是由3個不同人,那基本上可以斷定習近平在2027年仍然不會交棒。
相关图集:习近平掌权这10年
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个人权威: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从严治党」,并且喊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口号,随后中共展开了一系列党内整治运动。 2014年,前中共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成为因腐败被捕的最高级别官员,被开除党籍、公职,判处无期徒刑,打破了自邓小平时代以来「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中国官方透露,从2012年12月到2021年5月,中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查处人数共计408万9000人。反腐运动除了打击腐败官员之外,也是习近平铲除政治异己的手段。
取消连任限制,加深个人崇拜:2017年10月的中共19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被写入党章。普遍认为,习近平在此时巩固了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隔年2018年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修宪案,取消了邓小平时期定下的国家主席任期限制,为习近平在二十大后继续连任铺平了道路。 2021年公布的《中共第三份历史决议》再度加深了对于习近平的个人崇拜,《决议》写道:「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习:脱贫胜利 李: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习近平在2012年出任最高领导人时曾宣布,消除贫困是他的首要施政目标。 2021年2月,他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然而,世界银行对于「极度贫困」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低于1.9美元,中国的标准略低于世界银行,约为每天1.7美元。经济学家胡星斗曾表示,如果按照联合国或世界银行标准来衡量,中国还有好几亿贫困人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2020年表示,仅管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提共同富裕,私企大佬成目标:尽管宣布脱贫成功,中国贫富差距的鸿沟却越来越大。为了调节此现象,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该次会议强调要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会议中也提到「三次分配」的规划,即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鼓励富人捐赠,让资金流向相对贫困人群而实现社会收入转移。此后,多家私企成为中国政府打击的目标,私企大佬如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京东创办人刘强东等人纷纷宣布退居幕后,避免惹祸上身。
整治房地产业,打击教培行业:近几年,中国政府开始采取对资本敌视和打压。在习近平「房住不炒」的口号下,北京开始采取实质性措施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 2021年推出对房地产企业实施限制融资的「三条红线」,要求房企压缩负债,这导致以恒大为代表的一批地产开发商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也使以往热络的房地产投资市场明显降温。 2021年7月,中国政府推出「双减」政策整顿教培行业:严禁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被视为宣告教培行业的「死刑」。教培领军企业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股价,分别暴跌超过80%和90%。
新冠疫情:从最初掩盖真相到强硬清零政策:2019年末,新冠疫情首先在武汉悄悄扩散,当局在疫情初期试图隐瞒消息。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曾在私人微信透露可能是SARS病毒,并且质疑当局「没有人传人」的说法。他随后遭到上级约谈、被央视新闻报导成「传播谣言」,却在一个月后死于新冠肺炎。如今,在全球疫情肆虐两年多后,大部分国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但习近平仍强调,中国防疫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中国一再出现大中城市全城被“静态管理”,动辄数千万居民处在被封锁的状态,经济发展也严重受到防疫政策影响,2022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仅0.4%,创下两年来的新低。
从铜锣湾书店事件跨境抓人到国安法砸毁香港一国两制:2016年,香港铜锣湾书店5名书店股东及员工突然失踪,其中书店经营者李波事后证明在香港被抓,引起舆论对于「内地执法人员跨境抓人」的不满。三年后,香港2019年爆发反《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民众发起的示威游行遭到香港政府镇压。一年之后,中国人大2020年表决通过了《香港国安法》,批评政府的人士将有可能被冠上「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多间香港新闻媒体遭到警方调查或主动宣布停止运作。习近平今年会晤新任香港特首李家超时表示,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挑战,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上,在批评者眼中,「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等自治方针如今只剩下口号。
从新疆再教育营海外曝光到人权理事会出台报告: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称,须以严厉手段打击新疆的“分离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习近平2014年访问新疆就曾说过:「对暴力恐怖活动,必须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先发制敌,露头就打。」自2017年起,新疆大规模设立「再教育营」,拘押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德国独立学者郑国恩(Andrian Zenz)的研究首先披露了这一现象,后来国际媒体的报导逐渐揭示有关营内强制劳动、虐待、洗脑等侵犯人权的做法。中国至今仍否认新疆再教育营存在,称这些机构为杜绝极端主义、为维吾尔人提供就业技能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 2022年8月,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发布了报告,称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施酷刑的指控是可信的,并提到中国可能犯下反人类罪。
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从大张旗鼓「撒币」到问题重重:中国政府于2013年开始倡议并主导被称为「一带一路」的跨国经济带,其范围涵盖了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习近平所提出的「大国外交」的一部分 ── 将自身明确定位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与开发中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政府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拥抱更美好的未来」,至2021年为止,已对163个国家总计投资8430亿美元。但近年来此倡议却遭到不少批评,一些西方国家称之为「债务陷阱外交」,例如斯里兰卡和黑山便因为积欠中国高额贷款,而陷入债务危机。中国政府慷慨援助外国、免去穷国债务,则被一些人戏称为「大撒币」。此外,输出中国工人到海外大量兴建基础建设,也引起生态和人权等相关争议。
中美关系恶化:从贸易战到芯片战: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大规模关税,其理由是中国窃取美国智慧财产权。接下来几个月,美国和中国互相对从对方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美贸易战开打。习近平当时曾称,中国希望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但中国不怕打贸易战,如有必要中国会「反击」。 2020年1月,中美代表在华盛顿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除了承诺将在未来两年扩大进口美国商品外,也承诺将进行一系列实质性改革。美国方面则除了少部份关税有所降低,大部份维持不变。拜登上任后继续延长对华加征关税。今年8月,拜登签署《芯片法案》策进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9月,美国政府宣布禁止芯片公司英伟达和AMD出口高阶AI芯片至中国。美国商务部表示正在审查其他有关中国的政策和做法,「防止先进技术落入坏人之手」。
对台政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不放弃使用武力:习近平多次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势力留下任何空间。 2019年,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表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中国解放军在包围台湾的六个海域空域展开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解放军还宣布,往后将常态组织台海方向战备警巡。
宣称中俄没有合作的『禁区』:2019年,中俄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自乌俄战争以来,中国至今一直拒绝谴责俄罗斯,而直指美国和北约挑起冲突。如今各国对俄罗斯实施抵制,中国反而渔翁得利,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低价石油。在今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几周前,习近平在北京接待了普京,期间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反对北约东扩,还称「两国友谊没有界限,没有合作的『禁区』。9月14日至16日,习近平在新冠疫情之后首度迈出国门,飞往中亚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当然也和普京会了面。
中印关系从高点跌到谷底:中国和印度相互接壤,自1962年印中边界战争以来,印度便对中国长期有着不信任感。但在习近平掌权之后,中印将 2014年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并发表《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接下来连续数年,习近平每年都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至少一次会面。 不过,2020年中印两国部队数度在两国边界附近的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后续在两国官员进行数轮会谈之后,事件才逐渐平息。期间,印度政府宣布禁止民众使用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印度全国贸易商总会呼吁全国抵制中国货。近两年,中印双方关系仍因边界纠纷而处于谷底。尽管习近平和莫迪皆出席了本月的上合组织峰会,但双方并未如外界预期一般在峰会期间进行会晤。
欧盟称习近平「转向独裁」:默克尔任德国总理期间,德中经济交流大幅增加。 2021年默克尔卸任德国总理前,中国官媒称默克尔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此同时,中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互动也非常热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之间大幅提升铁路货运量;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基础建设工程、收购经营不善的公司。此种友好局面近年逐渐产生变化,2019年欧盟宣布将中国称为「制度性竞争对手」。 2020年,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但由于中国的人权争议而被欧洲议会无限期冻结。 2021年,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欧中之间存在根本分歧,无论是在经济制度与应对全球化上,民主与人权上,还是在与第三国打交道上。」该文件也强调,习近平「转向独裁」引发欧盟严重关切。欧盟在今年中欧峰会之际对中国喊话:「希望中国即使不支持我们(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也至少别对其加以破坏。」不过,习近平仍高调展现和普京的友好关系。
南海筑岛礁建军事基地:2015年,菲律宾向中驻菲使馆提出外交抗议,要求北京停止在距离菲律宾仅有135公里的填海造陆活动。华盛顿智库公布的图像显示了中国自2014年以来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陆进展,其中包含建设可供轰炸机起降的跑道、人造新岛等。接下来几年,中方继续进行扩建工程。中国官媒《人民日报》2017年底刊文称「南海岛礁的面貌焕然一新」。同年度的一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又兴建了飞机库,地下仓库,导弹发射井和雷达等设施。 今年3月,美军印太司令阿奎利诺表示,中国至少有3座南海人造岛礁已完全军事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回应,中方「在本国领土上部署必要的国土防御设施,是主权国家的当然权利」。然而,2015年习近平与前美国总统欧巴马会谈时曾称,中国在南沙群岛工程,「不是以他国为目标或给他国造成影响的活动」,中国「没有追求军事化的意图」。如今中国官方宣布完成南海岛礁军事化,与过去习近平之言背道而驰。
战狼外交:激起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与过去几十年素来温和的中国外交官们相比,自从川普出任美国总统,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后,中国外交官在国际间的作风渐渐转为强硬的「战狼式外交」。 「战狼」一词来源于2015年中国的一部同名电影,剧中一些台词如「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功点燃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路透社2020年的一篇报导称,有中国外交官证实习近平曾指示,面对中美关系恶化等国际挑战,外交官们必须立场强硬地展现「斗争精神」。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是借战狼姿态维护国家尊严,不如说是想表演给国民看,展示中国不好欺负的形象。政治评论员邓聿文指出,以前中国总被骂软弱外交,故如今外交官们的「战狼外交」深受民众欢迎。国家的外交迎合国民喜好,使激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加膨胀,却在国际间引起其他国家反感。
言论审查:微信敏感词87%与习近平有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2020年公布的研究显示,社交平台微信在新冠疫情开始初期屏蔽了大量敏感词,内容广泛,包括中国政府防疫措施、港澳台防疫工作、李文亮事件等。当中192组敏感词涉及中央领导层,其中87%与习近平有关,包括「习近平到武汉」、「习近平+疫情蔓延」等。该报告指出,中国领导人在疫情初期强调「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一方面是为了减低公众恐慌,另一方面是避免领导人尴尬,维持中央政府的威信。
监控密度居世界之冠,社会事件仍频传:2022年6月,《纽约时报》公布的调查报告称,中国政府正透过手机和监控取得公民个资以稳固政权。中国也连续数年蝉联监控摄像头密度最高的国家,全球近10亿个监控摄像头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国。这些监控网和自2014年以来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紧密相连,以规范公共行为、惩罚「失信者」。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表示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尽管看似布下了涵盖各个角落的安全网,社会事件仍时有所闻,今年发生的丰县铁链女事件和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起大众关注,这也暴露了社会弊端不是仅靠监控和社会信用体系就能根治的。
德國之聲:那麼您認為若習近平取得第三任期,所謂台灣問題會是他的最大目標或者說野心嗎?
張 五 岳:我覺得不會的。因為外界的看法是這樣的,台灣方面在看待兩岸關係大概都從台灣自身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但是我相信北京在追求所謂國家發展戰略、在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當中,台灣議題是一個重要議題,但台灣問題不是最關鍵、也不是最核心的問題——除非是碰觸到無可迴避的紅線。
(習近平)第三任期會涉及到2027年,很多人會說2027年前後可能是兩岸關係會兵凶戰危、不可避免一戰,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論述:第一個理由論述是,2027年是中共解放軍建軍100年。解放軍軍力相較於美軍,2027年仍然無法跟美軍在全球抗衡,也無法跟美軍在印太地區全面性抗衡,但是以它資源之集中、地理位置之優勢,它有把握也自我期待,2027年在第一島鏈——特別台海地區——它的軍力一定要超過美軍的影響力。這是它第一個主觀上的想法。
第二個政治上的判斷是,2027年又是習近平第三任期屆滿、要不要尋求第四連任。因此,要尋求連任需不需要藉由台灣問題來強化他連任的正當性、合法性跟必要性?多數人是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習近平很有可能在2027年這未來5年當中要解決台灣問題。
但是我覺得這種看法應該不是非常精準,他只看到一部分。為什麼?第一,我要很強調,以習近平目前為止對軍方的掌控,他不用太在乎軍方是不是面對台海問題會說三道四、積極請戰、有敢跟習近平意見有分歧的可能。講白了,以習近平今天對中共軍方牢牢的掌控,跟1995年、1996年台海危機江澤民無法有效掌控軍方,完全不一樣。這是第一個要很清楚的,槍桿子問題在台灣問題上不會對習構成強大的挑戰跟壓力,這一點是明確的。
第二個,以習近平目前為止的「兩個確立」,我相信他不需要藉由解決台灣問題才可以解決內部所謂權力的衝突,或者解決嚴重的權力的派系鬥爭,我相信這個假設是不存在的。
第三個來講,習近平很清楚,他們其實在六中全會就提出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他談到——他二十大應該就是會很明確提出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概念是什麼?這概念是:在新時代、就是2021年,黨要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要跟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要跟民族偉大復興相結合,不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來解決台灣問題,更不能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影響國家的發展、影響到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才是總體的全貌。
所以習近平很清楚,在2027年這5年當中,從俄烏的衝突已經很清楚,如果台海發生衝突,美國的介入方式未必會直接派兵跟解放軍打,但是美國對台海問題的介入程度,一定會高於對烏克蘭問題的介入程度。
第二個,在未來5年當中,中國實力固然是成長的,但是還沒有大到用武力解決台海問題不會影響到國家發展戰略、影響到民族偉大復興。所以習近平在未來5年是希望在統一問題上要取得歷史性的進程,在統一問題上不能夠無所作為,但並不代表在統一問題上就要完成,甚至以武力統一。這是兩回事。
北京的做法,未來5年一定會加大反「獨」、一定會加大促統,也一定會加大融合發展,這是它勢在必行的,但是這跟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用武力來完成所謂統一,這是兩回事。
習近平的歷史定位,跟有沒有解決台灣問題沒有什麼相關,習近平在六中全會的第三份歷史決議當中,已經取得他的歷史定位了。嚴格講,習近平權力的基礎在「兩個確立」、「兩個維護」當中,黨內已經找不到一個強大派系跟反對的人馬足以挑戰他;軍方對於台海問題,在習近平有效掌控軍權下,這跟95、96年台海危機時的江澤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德國之聲:在台灣問題上尋求的「歷史性的進程」,有沒有比較具體的作為可以觀察?
張 五 岳:北京一定希望他在第三任能就有關「民主協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他一定會從事積極步驟跟做法。從今年8月的台海危機、圍台軍演當中,8月10號中國大陸發表第三份白皮書代表什麼?代表中國把統一問題不再是當成口號跟政策的宣示,而是把白皮書的發布當成是所謂集結號,嚴格講是吹起號角,準備化約成具體可行的方案。
第二個,你再看白皮書公佈後,9月15號中共中央台辦出版了《中國共產黨與祖國統一》這本書。這本書被列為中宣部2022年重要的主題出版刊物,總共有345頁,通通在談怎麼進行統一的問題、統一有什麼問題。你再看中宣部在9月21號那天,舉行第35場次的「中國這十年」,特別是請到台辦的人,中台辦副主任陳元豐、(發言人)馬曉光去講,通通在講他們對統一的做法。
不管從白皮書,還是從中台辦的那本專書,到中宣部台辦官員的談話,他們現在在談統一問題,第一個,通通有相當大一部分希望從國際法跟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很多國家對於統一問題、對台海的和平穩定是不是發生變化,國際上很多國家對這個問題是持有不同看法跟關注的;第二個,它談很多統一問題,都已經談到中國的統一對於各國在台海地區的自由航行權、台灣海峽的自由航行權,乃至於包括台灣海峽利益,有沒有受到影響。很多的重點通通在談中國的統一對區域的和平、對區域國家來講,基本上不會有負面影響,還會有正面的意義,北京在做這種宣傳。
第三個,北京方面在談統一的問題,甚至很多人講,它把以前常常用的「不派官員來台駐台」、「不派軍隊來台」都取消掉。很多人說這是政策緊縮,其實固然是政策緊縮,但是它體現一個部分,就是北京已經認真實際在規劃、在探索、在思考這個方案。因為如果你沒有具體去思考,你沒有去積極考慮,你就把以前用過的話重新再講一遍就好,反正都是宣傳式的,就是因為你認真思考,就是因為你在做研究,所以你知道哪些是可行,哪些是不可行的,才有類似這種,將來要比照香港一樣、愛國者要不要治台的問題,這些概念才會慢慢被用出來,才會有把所謂駐軍不派來台灣——它從香港的實踐當中得到的「教訓」——給徹底取消掉。
高舉統一旗幟鮮明的號召,在二十大之後當然會希望透過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民主協商」方式,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北京一定走這過程之後,才有可能最終提出一個類似統一方案跟版本。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比較清楚,北京方面在這個問題方面,確確實實不再只是把統一當成單純口號。北京也很清楚,要真的推動統一,最關鍵的要以武力跟實力做後盾,積極強化武力準備,這是關鍵的核心。為什麼?因為北京認為只有武力準備,第一,才能夠防範台獨;第二,只有武力準備,才能夠防範所謂美國的外力介入;第三,只有憑藉強大的武力準備,最後才能夠迫使台灣以武逼談、以武逼和、以武逼降。
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在六中全會的第三份歷史決議文當中,已經很明顯地取得了他的歷史定位了,他完全不需要靠著要不要統一台灣與否來作為歷史定位,而且統一台灣問題固然除非是碰觸到他無可迴避的紅線,否則北京很清楚,短期內冒然對台行使非和平的手段,反而會影響國家發展戰略、反而會影響民族偉大的復興,反而會提早過度攤牌,對他自己也無所助益。
北京很清楚,哪一些是被動的,譬如說除非碰觸到「法理台獨」的紅線,除非美台在官方關係、在軍事同盟關係有重大突破進展,北京一定會被迫採取必要的行動;如果沒有,北京就按照它既定的步驟、既定的方向走,因為北京認為時間對它基本上是有利的,北京主觀上認為美中的大國博弈是個長期性的問題,時間對中國有利,中方當然除非必要,否則不急於短期在台灣問題上跟美方攤牌,這是不符合它總體戰略需求的。
德國之聲:那麼二十大修改黨章部分,台灣問題新的部分會寫進去?
張 五 岳:我想應該會。基本上都很清楚,二十大報告當然還沒有公佈,但可以預期到,涉台的部分理論上就800字到1000字上下,這裡面它一定有幾個強烈訴求很清楚。
首先第一個,開宗明義一定理論上會強調「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這是以前十九大就用過的,中共的憲法的序言導論也用了,可是會加進一個新的,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這是去年建黨百年習近平的講話,把它當成共產黨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這是以前的老調,再加一句,嚴格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隱含了時間表的問題——2049(中共建政百年)要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這些東西都是詞彙之後,才會談到指導思想是什麼,就是「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戰略」。它的基本方針是什麼?一定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它的主要基本立場是什麼?一定是「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作為協商、統一以前的互動標的,主要做法就是「軟的一手」:同等待遇、兩岸一家親;「硬的一手」:堅決反對「台獨」、堅決防範外力介入。最後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本身就是目前中共對台的主旋律,我不相信這個東西會有很大的改變。
相关图集:中共二十大的七大看点
习近平的下一个五年?十年?:习近平主导2018年修宪后,中国的立法机构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限制,为扩大共产党的影响范围提供了宪法支持。此次二十大,习近平是否连任,本来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各界广泛认为,至少在未来的5年,甚至10年的时间里,习近平作为中共建政以来权力最集中,最强势的领导人之一将继续以他的个人意志领导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如果不是……
互联网上习遭软禁的猜测:……二十大召开前不久的9月底,网上突然出现了诸多习近平遭软禁的猜测。习近平9月16日午夜结束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访问回到北京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公开露面,引发多方猜测和解读。消息的来源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粉丝的印度前部长。在推特上,#whereisxi和#chinacoup的标签大量流传,但同时也有很多针对这个谣言的嘲笑和讽刺。
如果习下 李会上吗?:网上相信有关习被软禁消息的许多人是“习下李上”说法的捍卫者。李克强是个在习近平强势执政期间存在感并不强的总理。在疫情期间确实有几个少数可见的高光时刻。包括他发出的:中国有6亿人口月收入大约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的警告,以及中国在实行严格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他不戴口罩拜访中国各地及大学院校,和大量企业家开座谈会讨论如何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现实——这一系列看上去有点和习近平“唱反调”的做法。但是,李克强本人在2022年的两会期间,已经明确表示将于2023年月任期届满时卸任总理一职。
谁会接替李克强?:绝对是此次中共二十大比“谁会接替习近平”更值得关注,更有悬念的话题。从目前中共完全密不透风的政治高层来看,完全无法看出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5年中接替李克强身上的重担。按照惯例,总理人选一般要有副总理经历,目前符合条件的只有现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和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两人也被认为是最热门人选。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王信贤告诉德国之声:“现在在选总理,主要取决于习近平的標准为何,而政治忠诚会是关键”。
无视“七上八下”?:无论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层如何组成,对习近平的政治忠诚,绝对是首当其冲的必要条件,包括届时政治局常委的人选。而按照中共内部不成文的高层领导干部“七上八下”的惯例。除去习近平之外,现任常委栗战书(72岁)、韩正(68岁)两人年龄已到;政治局委员也有9人届龄,包含“经济沙皇”的刘鹤(70岁)、外事一把手的杨洁篪(72岁)、国务院第二副总理孙春兰(72岁)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习近平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无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为台海问题定调:美国国会议长佩洛西在访台后,有关中国政府何时“武统台湾”的问题,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虽然一方面,有中共高层内部的消息人士透露,当局已经把“武统台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随时有可能采取军事行动。即可能在二十大召开前,也可能在二十大召开后。关键的是选择一个外界预期最低的时间点。但另一方面,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向台湾动武,无疑就意味着习近平统治时代的结束,中国会陷入外部经济制裁和内部剧烈动荡的灾难。中共高层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中共何时、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后面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二十大过后 还这么严吗?:相对与政治和军事上的黑箱操作,全球华人,包括中国本地的老百姓最关心的二十大话题之一肯定包括究竟何时为中国严格的新冠疫情管控措施松绑。从2020年新冠在全球大范围爆发,中国实行全球最严格防疫政策以来,受到严重影响的不仅仅是随时需要面临封城禁足的民众,还包括境外数百万无法回国的海外华人。
張 五 岳為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今年8月,他曾受台灣民進黨中常會邀請,專案報告二十大前的中國情勢。2015年,台灣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會晤,張 五 岳隨行擔任馬英九的顧問。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