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T11:13:03.155Z
中国外贸经济在严格新冠防疫措施的限制下 面临巨大下行压力(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由于继续执行严格新冠动态清零政策,以及不断对各大中型城市进行封城管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继续面临严重的阻碍。最新公布的9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 中国制造业景气继续收缩。9月30日公布的9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录得48.1,低于8月1.4个百分点,与5月持平,同为五个月以来最低。50是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枯荣线,之上意味着扩张,之下意味着收缩。

这一走势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同一经济指标并不一致。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

中国官方的数据和财新公布的数据结果不相符的原因包括:中国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大型企业的PMI为51.1%,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7%和48.3%,比上月上升0.8和0.7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但总体综合的结果仍然呈微幅扩张趋势。

而财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中,主要分项指数全线下降,除了生产经营预期指数,均处于收缩区间,其中生产指数6月以来首次低于荣枯线,就业指数降至2020年5月以来最低,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则分别降至2016年2月和2016年1月以来最低

财新公布的最新数据还显示,中国经济服务业的情绪也在恶化,恶化程度超过预期。德新社援引财新经济学家王喆报道称,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增加"。

对于10月中旬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而言,经济疲软是坏消息。中国国家习近平执政十年后,会寻求获得第三个任期。之前他已经通过修改宪法取消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任期限制。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不确定性

在公众视野消失了一段事件后 习近平重新出现在北京展览馆

对经济疲软感同身受的也包括在华的各大外资企业。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越来越多外国商业团体的调查显示,欧洲和美国的公司正计划迁出中国。该报援引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报道称,今年6月至7月期间,上海的海外投资项目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3%。4月份,这个拥有2500万人口的商业中心被关闭,新的外国投资企业仅有13家,而3月份还有305家。

《南华早报》报道称:这就是笼罩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不确定性。从本地分包商到跨国公司,中国的公司都在努力了解商业环境。该报评论称:这就是笼罩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不确定性。从本地分包商到跨国公司,中国的企业都在努力了解自己到底处在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前景都显得越来越黯淡。

报道指出,美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激进加息措施正在影响全球经济,激起人们对衰退的担忧。中国和西方之间不断恶化的关系有可能破坏几十年的供应链整合。而中国政府强硬的零关税战略正在限制中国的经济,并破坏了其可预测性和效率的声誉。

因此,中国人正在增加储蓄,减少支出,公司不愿意扩大业务,外国投资者正在制定撤出计划。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一直在稳步下降,从2010年的10.6%到2020-2021年的平均5.1%。但今年第二季度经济仅增长了0.4%,这主要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封锁造成的。

《南华早报》同时也指出:政府研究人员和经济学家倾向于将当前的经济麻烦视为大流行病造成的短期问题。但是,外国投资者怀疑中国政府是否会很快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问题:十分严厉的新冠防疫政策。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艾雷洛(Alicia Garcia Herrero)向《南华早报》表示:"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习近平将在其第三个任期开始时改变其清零政策。"

相关图集:新冠疫情和“清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民众出行不便: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封城期间看病难、吃饭难: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防疫手段遭到滥用 河南银行储户健康码“绿转红”: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社会管控进一步加剧: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名人“润”了 富人想“润”: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

中国超越美国:不是何时 而是会不会?

同时也很少有人认为政府 "5.5%左右 "的年度增长目标将得到实现。世界银行周一(9月26日)公布最新报告,再次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大幅下调至2.8%,明显低于4月时预期的5.1%和6月时预期的4.3%。世界银行在报告中表示,调降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由于疫情及封控对其影响大于预测。

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首次大规模爆发之前,中国经济一直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速度增长。虽然近些年来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中国官员还是喜欢在各种场合声称每年中国经济的增量等于多少个阿根廷或者瑞士这样的世界其它发达经济体。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说法在经济学术圈内也比较盛行,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

但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幅下滑的趋势,中国经济超越美国,又变回了"会不会的问题"。许多经济专家对此开始重新评估。《华尔街日报》于9月初发表报道称,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已经将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间推后了两年,至2030年。日本经济研究中信则认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到2033年才会超越美国,比其之前的预测晚了四年。

同时,有包括美国前财务部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内的观察人士表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中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干预企业事务,再加上其他挑战,使他大幅降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萨默斯认为,对中国崛起的预测与早期关于日本或俄罗斯将超越美国的预言有相似之处--他说,这些预言今天看起来很荒谬。

同时美国研究公司"中国褐皮书"(China Beige Book)的首席执行官米勒(Leland Miller)向《华尔街日报》表示,仅靠规模并不能反映增长的质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美国的生活水平是中国的五倍,而且这一差距不太可能很快缩小。

(综合报道)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