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采访:与化武作斗争(下)处理沉重的战争遗产 创造和平的未来
【共同社9月23日电】(高级记者:辰巳知二)日军制造的大量化学武器一部分用在中国的战场上,剩余部分则遗弃、废弃在中国和日本。据日本政府称,战后在中国40多处、日本国内从北海道到九州有30多处发现化武。
据中国军方的研究文献记载,日中战争时期,日军至少进行了2091次毒气战,导致8万多人伤亡。日军当时备战苏联时重视的化武随着日中战争陷入泥淖而增产,并且也储备在日本各地。在败战后的混乱时期,这些化武以草率的形式被遗弃或废弃,导致战后受害的扩大。
“接触了毒气,我的人生完了。”家住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仲江(61岁)1982年在负责施工管理的公路扩建工程中,接触到了工人挖出的日军遗留的铁质容器中致死性毒气“芥子气”,受重伤濒临死亡。之后反复住院无法继续工作,最终妻子也离开了他,至今仍苦于严重的后遗症。
日本政府基本没有针对仲江等中国受害人的医疗护理。超过50名中国受害人等相继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进行索赔,但法院最终没有认可政府方面负有法律责任,原告方败诉。
与对受害人的冷淡态度形成对照的是,日本向与中国政府共同实施的遗留化武处理工作拨出大量资金。战后中方推测集中了大量化武的吉林省哈尔巴岭埋藏有30至40万发。日本政府今后对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化武在内将加快处理速度。处理化武作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义务,截至2020年度总计执行了384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1亿元)的巨额预算。
“哪怕只是预算的一小部分,也希望能用于医疗护理上”。在中国受害人恳切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不能什么都不做”,参加索赔诉讼的日本律师等站了出来。他们2016年成立了NPO法人“日中未来和平基金”并开展活动,与医生等合作对受害人进行诊察,每年交付1000元人民币作为药费援助金。此外还进行募捐力争扩大支援。
因茨城县神栖市地下埋藏的毒气原料导致严重智力障碍的青冢琉时(21岁)的姐姐梨奈(27岁)表示:“我上小学时,曾有律师带来在中国因毒气受害的同龄小朋友住在家里,我们互相学习了语言。”梨奈自己也有残疾但最终克服,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重温了曾激励自己的上述回忆。
广岛县三原市的前教员冈田黎子(93岁)指出:“为了支援日中的毒气受害人,国民应当发出声音影响政治。”冈田战时被动员前往毒气工厂所在的大久野岛作学徒,曾参与气球炸弹的制造。在原子弹投下12天后,为进行救护还曾前往广岛市。她表示,面向日中的未来,“人民之间应建立更多的纽带,将不断呼吁友好与和平”。
×× ××
遗留化武处理项目:日本政府2005年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申报称中国吉林省哈尔巴岭埋藏的遗留化武数量估计达30至40万发。日本政府之后通过数据分析等修正了十几万发,但向OPCW申报的数量没有变。哈尔巴岭新引进的4台大型废弃处理设备最快10月开始运用。江苏省南京和湖北省武汉等地发现的遗留武器则用移动式设备进行了废弃处理。日本政府力争“尽可能快地完成废弃处理工作”,但具体时间尚难预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