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二线企业中创新航值得关注
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飙升可能会推动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的上市表现。
图片来源:ZHANG SHANCHEN/ZUMA PRESS
一家中国电池制造商即将上市,或令香港表现平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为之一振。尽管生产成本日益上升,并且地缘政治问题带来风险,但作为中国第三大电动汽车电池厂商的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LB Co., Ltd.)仍将搭乘中国电动汽车蓬勃发展的东风。
中创新航的IPO有望在一个原本平静的时期成为今年最大的交易之一。媒体报道称,中创新航正寻求募资20亿美元,但该公司尚未公开披露拟募资规模。不过,对投资者来说,卖点显而易见:中国及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火热表现将为中创新航提供强劲驱动力。
据来自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的信息,2022年前八个月,中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20%。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8月新能源车批发渗透率超过30%。据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China Automotive Battery Innovation Alliance)的信息,这已导致动力电池装车量出现类似大增。
中创新航虽然被市场领头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300750.SZ, 简称:宁德时代)以及自行为旗下汽车制造电池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 002594.SZ, 1211.HK, 简称﹕比亚迪)远远甩在身后,但正夺得市场份额。据SNE Research的数据,今年7月,中创新航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上拥有约5.4%的份额,全球范围内排名第六。上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4%。相比之下,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约为三分之一,比亚迪为16%。中国电池市场规模占全球电池市场总规模的一半以上。
中创新航有望因客户寻求实现供应商群体多元化而受益。该公司已经在迅速扩大产能以满足需求。据华泰国际的一份报告,中创新航今年的收入料将达到去年的近四倍。而且该公司的目标是继续积极扩张。华泰国际是此次IPO的保荐人。
美国总统拜登近期签署的《降低通胀法案》规定,可获得联邦税收抵免的电动汽车必须有50%以上的电池是在美国制造。但纵观全球电池组装量,中国目前占据了76%的份额,美国仅为7%。《华尔街日报》的George Downs与专业人士对一枚电池进行拆解,详解电池的原料与组装过程,进一步解释为何美国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电池供应链。封面图片制作:George Downs WSJ S Chinese
地缘政治构成一大风险。中创新航于2015由多家公司联合创办,这些公司受控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后者是国防和航空领域的一家国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已降低持股比例,但目前仍间接持有中创新航约10%的股份;因为与中国军方的关联,该集团受到美国制裁。中美关系的日益恶化有可能将中创新航拖入纷争。
另一个风险是原材料成本上升。随着锂等电池材料价格飞涨,中创新航2021年毛利率降至5.5%,大大低于2020年的13.6%。由于供应尚未跟上需求,材料成本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企。中创新航将需要尝试以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来缓解这一影响。
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像中创新航这样的电池制造商在这一过程中将大有可为。